林晓 作品数:16 被引量:82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广州市2010-2013年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评价2010-2013年广州市各行政区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2010-2013年广州市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和人口学数据为基础,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的主要评价指标,参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估算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结果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广州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别为256.22/10万和270.04/10万,死亡率分别为143.17/10万和148.01/10万.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s分别为606238.95和623763.80人年,每千人口损失DALYs分别为37.63和37.81人年,中标DALY率分别为34.51‰和34.00‰.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大的3个行政区是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其DALYs共占全市比重的45%,最小为萝岗区.从化区最大疾病负担肿瘤为肝癌,其余各区为肺癌.结论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呈现新城区负担凸显、老城区高居不下的双重压力的特点,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罗傲 李科 李燕 杨智聪 董航 杨琼英 廖羽 林晓 林国桢 郝元涛关键词:恶性肿瘤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广州市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索广州市宏观因素与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广州市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数据,测算2011—2020年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引入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提取宏观因素的主要信息,构建混合效应模型估计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作用方向和强度。结果2011年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为24.3岁(95%CI:24.2~24.4岁),2020年为25.4岁(95%CI:25.3~25.5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6%(95%CI:0.4%~0.7%)。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主成分1(经济密度、户籍密度、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和主成分2(净迁移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份和主成分3(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存在健康效应,需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助力推进健康老龄化。 席俊彦 林晓 林晓 梁伯衡 顾菁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2021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李文艳 杜志成 王莹 林晓 陆龙 方强 张万方 蔡明伟 徐琳 郝元涛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199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影响 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负担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并预测205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慢病负担。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将1990—2019年中国人群疾病别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早死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的差距归因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和所有其他原因的贡献,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至2050年慢病产生的DALYs。结果中国慢病导致的DALYs在1990—2019年期间增加了746.0万人年,其中年龄结构的贡献为186.0%(95%UIs:178.4%~193.6%),人口规模为77.0%(95%UIs:69.5%~80.8%),其他所有原因为-163.0%(95%UIs:-163.1%~-159.3%)。DALYs由252.7万人年的YLLs和493.4万人年的YLDs构成,其中年龄结构对YLLs和YLDs的贡献分别为414.6%(95%UIs:396.2%~432.5%)、69.1%(95%UIs:66.7%~71.4%)。2019—2050年期间,年龄结构变化使DALYs增加的慢病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神经失调、感觉器官疾病、糖尿病和肾脏病、肌肉骨骼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障碍、皮肤和皮下疾病。结论1990—2019年,除皮肤和皮下疾病外,其他类别慢病的归因负担均有上升,且以归因伤残负担为主。至2050年,多数慢病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慢病负担可能持续升高。 席俊彦 张艳霞 林晓 林晓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慢性病 疾病负担 医学统计学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算法的模拟研究 2024年 目的对医学统计学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算法进行模拟研究,为实现医学统计学CAT奠定基础。方法基于中山大学医学统计学研究生试题库,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生成被试作答及能力水平,对CAT测验中应用的选题策略及其非统计约束、终止规则进行模拟比较及验证。结果根据模拟结果,选择了渐进最大信息量法作为选题策略,标准误=0.3为测验终止规则,0.4为最大曝光控制界值,并研究了不同能力考生在内容平衡约束下的CAT应用结果。结论为医学统计学CAT选定了适用的算法,了解了其测试结果规律,为确保医学统计学CAT具有良好的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学科进行CAT建设前模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钟思睿 周玉潇 林晓 杜志成 朱淑明 吴少敏 顾菁 郝元涛关键词: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基层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满意度评估量表编制及评价研究 2024年 目的 编制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专家调查编制基层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满意度评估初始量表,通过对接种门诊0~6岁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筛选条目后得到正式量表,评价量表信效度。结果 最终量表含5个维度30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为服务规范性、服务可及性和有形性、人文关怀、响应性、服务保障性,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73.6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数χ^(2)/df=2.042、RMSER=0.067、CFI=0.942、TLI=0.933,各参数均达标准值,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较好;5个维度的CR依次为0.943、0.931、0.855、0.943、0.861,AVE依次为0.664、0.618、0.665、0.770、0.674,聚合效度良好;服务规范性、服务可及性和有形性的AVE平方根值小于部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区分效度稍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7,Guttman分半系数为0.932,信度良好。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基层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满意度评估量表信效度可接受,可为提升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一种工具。 林丹儿 林晓 林晓 胡俊贤 黄勇 黄勇 郝元涛关键词:SERVQUAL 预防接种服务 满意度 量表编制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席俊彦 陈远源 林晓 董航 梁伯衡 张昱勤 陈丽嫦 罗傲 秦鹏哲 郝元涛关键词:生命质量 疾病负担 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分析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结果2020年广州市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640.87/10万人和464.49/10万人,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2010―2020年,男性心血管疾病上升为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意外伤害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女性心血管疾病保持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营养不良、神经失调、意外伤害、皮肤和皮下疾病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男性和女性的总DALY基本保持不变,但粗率和中标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顺位有所差异。结论2010―2020年广州市疾病负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疾病负担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应结合城市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探明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疾病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席俊彦 董航 林晓 张艳霞 陈远源 秦鹏哲 梁伯衡 郝元涛关键词:疾病负担 疾病监测 伤残调整寿命年 死亡率 非传染性疾病 深圳市2016-2030年5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现况和预测 2024年 目的分析2016-2030年深圳市≥55岁中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健康老龄化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测算2016-2022年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检验时间趋势。综合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2030年的YLL、YLD和DALY。结果2016-2022年,DALY粗率在55~74岁呈短期波动,在≥85岁显著升高;各年龄段的非传染性疾病YLL和YLD比例远大于传染性疾病/营养疾病以及伤害。2022年,各年龄段的YLL顺位第1位分别为肿瘤(55~74岁)和心血管疾病(≥75岁),YLD顺位第1位均为肌肉骨骼疾病。至2030年,各年龄组的YLL和YLD顺位第1位不变,部分疾病或伤害的负担顺位上升。结论深圳市≥55岁各年龄段的疾病负担现况和预测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相应的疾病负担模式合理分配社会及医疗资源。 席俊彦 明睿琦 王奕婧 付英斌 张振 张佳 白建军 向钇凝 林晓 林晓 林晓 顾菁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疾病负担 贝叶斯 灰色系统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医学统计学试题库的构建 2023年 目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构建医学统计学试题库,促进医学统计学考试评价科学化与便捷化。方法基于中山大学2015-2022级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及考生答题数据,采用单维双参数logistic模型、EM算法估计试题参数,Stocking-Lord法和恒等等值法进行试题参数等值,依据试题参数取值范围和模型拟合效果等筛选试题,对题库结构和数量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医学统计学试题库,且每道题都有较为科学的试题参数。结论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医学统计学试题库的建立可促使考试评价更科学便利,为教学评价系统改革提供参考。 周玉潇 钟思睿 林晓 吴少敏 顾菁 郝元涛关键词:试题库 考试分析 项目反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