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作品数:22 被引量:78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血清SAA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入院时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水平,分析其与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诊治的AIS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脑侧支循环检查结果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39例,侧支循环良好组69例;根据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标准,将AIS患者分为神经功能障碍轻度组19例、中度组42例及重度组47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SA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SAA水平对AI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诊断价值,用二元Logistic法对AI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血清SAA水平较高(P<0.05),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例数比、血清SAA水平较高(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SAA水平较高(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血清SAA水平较高(P<0.05);血清SAA水平预测AIS侧支循环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的面积为0.809(95%CI为0.723~0.895),灵敏度为69.20%,特异度为82.6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IHSS评分、血清SAA高水平是影响AI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血清SAA水平上调,其水平上调对诊断AI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有一定价值。 赵茹 崔书君 杨飞 李永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淀粉样蛋白 多模态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诊断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检测效能。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120例,分别使用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CCT)以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通过统计学分析检测3种检测手段所得结果的差别。结果通过对比患者心功能参数发现,超声心动图检测的DCM患者的心室容积在左心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心室的ESV要显著小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针对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的EF要普遍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当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与CMR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而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要显著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CCT和CMR在检测DCM患者心室容积和心功能中展现了很好的一致性;当EF<35%时,CC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MR(P<0.05)。3种检测手段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以及心脏磁共振对于患者心功能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生在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 李永 殷晓霞 崔书君 杨飞 胡利梅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计算机断层扫描征象及相关定量参数与患者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及相关定量参数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9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期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n=85)与急性加重期组(n=11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呼气相、吸气相CT定量参数,包括呼吸双相全肺容积(TLC)、平均肺密度(MLD)。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呼气相、吸气相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FEV1、FVC、FEV1/FVC均低于缓解期组,CAT评分高于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组呼气相、吸气相TLC均高于缓解期组,呼气相、吸气相MLD均低于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呼气相TLC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r=-0.463、-0.369、-0.576,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482,P<0.05);吸气相TLC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r=-0.481、-0.479、-0.510,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485,P<0.05);呼气相MLD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r=0.409、0.437、0.460,P<0.05),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512,P<0.05);吸气相MLD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r=0.536、0.395、0.422,P<0.05),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496,P<0.05)。结论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CT征象无明显差异,但其呼气相、吸气相TLC、MLD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患者肺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评估肺功能。 纪蒙蒙 张晓辰 李永 朱晓龙 杨飞 崔书君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功能 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在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在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行切除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电刺激组和导航组各35例。电刺激组采用术中脑皮层电刺激技术,导航组采用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分别统计二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卡氏功能评分(KPS评分)等指标及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二组患者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肿瘤全切率高于电刺激组(P<0.05);低级别肿瘤切除率二组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肿瘤切除率导航组高于电刺激组(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电刺激组(P<0.05)。术后2周时导航组KPS评分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均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二组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随访1个月~2年,二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应用在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中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与术中采用脑皮层电刺激技术效果相当,且能提高肿瘤全切率,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石代乐 高继英 王鹏飞 李永 张玉 乔建新 张秀峰 刘春江 刘熙鹏关键词:神经导航 岛叶胶质瘤 显微外科手术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乳腺癌微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考察乳腺不同组织经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检查中的血流灌注相关参数,分析其在评估乳腺癌微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98例成年女性单侧乳腺实质性肿瘤首诊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其中乳腺癌70例(72个病灶),乳腺良性实质病变28例(65个病灶)。患者术前均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检查,获得感兴趣区(实质性乳腺肿瘤组织、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的MSCT灌注参数,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增强平均值(AV)、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Patlak血容量(PBV)。对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比较实质性乳腺肿瘤组织、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的MSCT灌注参数,分析其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MSCT灌注参数PS、MIP、AV、BF、BV、PS、PBV均值分别都高于乳腺良性实质肿块组织和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倍镜下单个视野中乳腺癌组织的MVD为(24±7)个,乳腺良性实质肿块组织的MVD为(2±1)个,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MVD为(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051,P<0.001)。乳腺癌MSCT灌注成像参数中,MIP(r=0.42)、AV(r=0.44)、BF(r=0.49)、BV(r=0.47)、PS(r=0.48)、PBV(r=0.45)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临床应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性在体诊断乳腺实质性肿块,较好地对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进行评估。 耿鹤群 张志林 张晓辰 梁占东 李永 崔书君关键词:微血管 灌注成像 CT定量分析COPD患者胸大肌面积与全身骨骼肌质量相关性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COPD患者胸部CT检查胸大肌面积与全身骨骼肌质量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胸大肌横断面积能够预测COPD病程严重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435例COPD患者,均执行低剂量胸部CT和生物a阻抗分析,并记录所有放射数据和病史记载。在主动脉弓横断层面定量分析胸大肌面积,后进行测量。感性兴趣区(ROI)勾画出胸大肌。应用BIA系统分析身体成分。应用X-扫描II 8-触极电极系统测量总体或部分阻抗(手臂、大腿及躯干)和不同频率(1,5,50,250,550,1000 k Hz)交变电流强化相角。结果:COPD实验者较对照组胸大肌面积明显减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胸大肌平均横断面积为(24.1±6.8)cm^2,范围:(8.1-52.3)cm^2。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胸大肌面积较小(15.3±3.1)cm^2比(26.4±5.4)cm^2,P<0.001。BIA评估全身骨骼肌质量的平均值为(31.4±6.5)kg,范围:(16.7–45.0)kg,SMM与年龄、身高、体重、胸大肌面积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289-0.831,胸大肌面积与SMM r为0.665。校正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后,CT扫描横断面胸大肌面积与BIA测量胸大肌质量的仍具有关系(校正相关系数为0.290)。通过多变量分析,每增加1cm^2等于胸大肌质量增大0.135 kg(95%CI为0.093-0.178,P<0.001)。结论:低剂量胸部CT检查,在主动脉层面测量胸大肌横断面面积能够评估全身骨骼肌质量,且能预测COPD的严重性。 邹殿俊 李永关键词:COPD 胸大肌 计算机成像 肺功能 冠状动脉CTA周围脂肪组织平均衰减与斑块及狭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A周围脂肪组织平均衰减(PCATMA)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存在、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冠状动脉CTA周围脂肪组织平均衰减检测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排除图像清晰度不够者,合计纳入295个检测点。观察不同CAC评分和狭窄程度患者PCATMA表达,不同斑块类型和狭窄程度的近端和病灶PCATMA表达及PCATMA表达与斑块、狭窄相关性。结果 随着患者CAC评分及狭窄程度升高,PCATM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类型和狭窄程度的近端和病灶PCATM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处PCATMA表达略高于近端,但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存在、斑块类型、斑块类型负担及狭窄程度均是影响PCATMA表达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CATMA表达与CAD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随着患者斑块钙化、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其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作为患者预后的关键指标之一。 耿鹤群 石金铮 张晓辰 朱晓龙 梁占东 李永关键词: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组织 斑块 320排螺旋CT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ECOPD患者及COPD缓解期患者各53例,均进行320排螺旋CT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通过软件沿叶间胸膜进行全肺分割,并计算全肺、左肺和右肺、左右肺各肺叶最大深吸气末各肺叶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各肺叶肺容积(Vex)、呼吸两相容积差Vin-Vex以及容积比Vin/Vex。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检测并根据客观情况填写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比较AECOPD组与COPD缓解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并分析AECOPD组患者呼吸双相肺容积差、容积比与肺功能评估相关指标(FEV1、FEV1/FVC%、CAT)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全肺、左肺、左下肺、右肺、右下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肺、右上肺、右中肺的Vin、Ve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下肺、右下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左肺、左上肺、右肺、右上肺、右中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肺、左肺、右肺及各肺叶的Vin/Ve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FEV1%pred、FEV1/FVC水平均低于COPD缓解期组,CAT评分高于COPD缓解期组(P<0.05)。左下肺及右下肺Vin-Vex与FEV1%pred、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AT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320排螺旋CT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可有效评估AECOPD患者肺功能。 纪蒙蒙 李永 朱晓龙 邹殿俊 耿鹤群 杨飞 崔书君 朱月香关键词:急性加重期 320排螺旋CT 低剂量 肺容积 CT血管造影对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患者颈动脉体增大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遗传性高血压中颈动脉体明显扩张。目前认为在疾病进展期如心功能不全、遗传性高血压,颈动脉体对交感神经活动具有重要作用[1]。CT血管造影术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检查,研究发现CT血管造影(CTA)探测颈动脉体是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本研究目的是CTA检查应用于心功能不全、遗传性高血压组引起的颈动脉体增大情况。 吴朋 郝光 李永关键词:颈动脉体 CT血管造影 心功能不全患者 交感神经活动 血肿穿刺引流术在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血肿穿刺引流术在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神经科收治的209例确诊为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分为采取保守治疗的保守组、采取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的微创组以及采取神经内镜清除血肿的神经内镜组,对每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肢体功能记录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保守组患者手术指标(P<0.05);神经内镜组与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与微创组患者肢体功能明显优于保守组患者肢体功能(P<0.05)。结论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清除血肿其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更佳,并且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肢体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石代乐 高继英 王鹏飞 张煜 李永 乔建新 张秀峰 刘春江 刘熙鹏关键词:血肿穿刺引流术 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