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平安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淮北市气象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地闪
  • 1篇地闪密度
  • 1篇电负荷
  • 1篇用电负荷
  • 1篇用电负荷预测
  • 1篇雨量
  • 1篇灾害
  • 1篇日雨量
  • 1篇农田
  • 1篇屏蔽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条件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素
  • 1篇渍涝
  • 1篇小麦
  • 1篇小麦减产
  • 1篇雷电
  • 1篇雷电灾害
  • 1篇雷击风险

机构

  • 5篇淮北市气象局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安徽丰和农业...

作者

  • 5篇董平安
  • 2篇周后福
  • 2篇汪付华
  • 1篇张永芹
  • 1篇张屏
  • 1篇邱明江
  • 1篇姚志坚

传媒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电力需求侧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环境生态学
  • 1篇中部六省第三...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经济气象因素的月用电负荷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基于2012—2018年安徽省淮北地区月用电负荷、宏观经济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将实际用电负荷分解为趋势负荷和波动负荷,分析趋势负荷与经济数据的关系建立基于经济指标的趋势负荷预测模型,拟合率达到99.3%;研究波动负荷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基于气象因子的波动负荷预测模型,拟合率达到97.8%;经测试模型的泛化能力较高,符合设计要求。将研究成果作为新的服务手段为电力部门提供更加专业、定量的服务产品,为淮北电网运营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汪付华周后福戴金源张屏董平安张怀念刘璐
关键词:用电负荷
基于日雨量指标的皖北60 a农田旱涝规律分析
2021年
选取皖北中东部11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共60 a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别采用GB/T 32752—2016《农田渍涝气象等级》和补充完善后的SL 424—2008《旱情等级标准》中基于日降雨量的农田渍涝和干旱等级判别指标,分析研究该地区近60 a农田旱涝发生频率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皖北中东部地区平均有2/3以上的时间处于不同级别的干旱状态,区域性干旱时间占46.7%,冬夏秋春各季节的区域性干旱时间比分别为58.7%、47.3%、41.8%和38.8%;2)该区域平均每年有7.3 d出现不同等级的渍涝灾害,特大涝只出现在夏季,其他级别的渍涝80%以上出现在夏季,冬季无渍涝;3)近60 a旱涝区域交织出现35次,时间交织出现42次,旱涝急转32次;4)采用两种标准评价皖北中东部地区的旱涝特征,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可为该地区制定农业规划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区域旱涝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汪付华周后福董平安董平安张永芹张永芹
关键词:干旱渍涝农田旱涝急转
2019—2020年濉溪县小麦减产的气象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2019-2020年濉溪县小麦生产周期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高,倒春寒频发,2019年10-11月和2020年3-5月降水量偏少,导致小麦分蘖迟发,成穗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推荐采取精耕细播、增施有机肥、巧施返青拔节肥、综合防控有害生物等措施,以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稳产。
汪珍董平安曹杰周景春
关键词:小麦气候条件
临涣苯加氢项目雷击风险分析及预防对策
文章根据安徽省闪电定位仪探测到的资料(2005-2010年)对淮北地区的雷电活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因素基础上,根据临涣苯加氢项目区域及工艺设施的特点结合当地雷电的时空规律分布,重点...
邱明江董平安姚志坚
关键词:雷击风险防控对策
皖南山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室)雷电灾害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2010—2019年安徽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以遭受雷电灾害、地处皖南山区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周边区域的雷电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气象观测站(室)通常位于其周边区域的地闪密度高值区,区域的雷电流幅值主要集中于0~50 kA,累积概率分布曲线集中程度比IEEE推荐公式的要高。结合灾害调查结果发现,致灾形式主要为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感应,受灾对象主要为电气系统、气象观测仪器和数据传输设备。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发现,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过大、低压配电和通信系统线路屏蔽能力有限、安装SPD级别不够、值班室屏蔽和等电位连接措施不完善等为遭受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
王业斌李金奎王皓董平安朱浩
关键词:雷电灾害地闪密度屏蔽SP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