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蕾

作品数:17 被引量:9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痤疮
  • 6篇皮肤
  • 4篇细胞
  • 3篇重度痤疮
  • 2篇寻常痤疮
  • 2篇炎症
  • 2篇射频
  • 2篇皮脂
  • 2篇皮脂腺
  • 2篇中重度痤疮
  • 2篇细胞癌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疗法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光动力
  • 1篇大学生
  • 1篇单侧
  • 1篇单纯疱疹

机构

  • 17篇广州市皮肤病...
  • 6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东莞市第八人...
  • 1篇毕节市第二人...

作者

  • 17篇邵蕾
  • 8篇王建琴
  • 7篇刘玉梅
  • 7篇陈丽洁
  • 5篇田歆
  • 4篇钟洁敏
  • 4篇梁景耀
  • 2篇杨艳
  • 2篇高爱莉
  • 2篇熊斯颖
  • 2篇方锐华
  • 2篇吴江
  • 2篇张淑娟
  • 1篇颜景兰
  • 1篇李振洁
  • 1篇王艳芳
  • 1篇周欣
  • 1篇李平
  • 1篇唐亚平
  • 1篇曹文苓

传媒

  • 5篇皮肤性病诊疗...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动力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5-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3次ALA-PDT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周,联合组在ALA-PDT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联合口服异维A酸10 mg每天2次。比较两组治疗后痤疮GAGS评分、总皮损清除率及炎性痤疮皮损清除率,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并完成随访的对照组49例,联合组49例。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总皮损清除率(Z=2.45,P=0.014)、炎性痤疮清除率(Z=3.33,P=0.001)均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时,联合组GAGS评分(t=3.15,P=0.002)、总皮损清除率(Z=4.01,P<0.001)、炎性痤疮清除率(Z=3.60,P<0.00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色素沉着、红斑的发生率及疼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结论ALA-PDT联合异维A治疗中重度痤疮有效性优于单纯ALA-PDT治疗组,且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张淑娟梁毅敏邵蕾孟珍钟洁敏刘玉梅
关键词:光动力痤疮异维A酸
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单侧面部蠕形螨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陈丽洁梁景耀刘炜玉田歆邵蕾潘清丽刘玉梅王建琴
广州大学生寻常痤疮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现状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广州在校大学生寻常痤疮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8—9月,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全日制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痤疮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737名受访者,年龄(19.64±1.49)岁,其中男性255例,女性482例,患痤疮者601例,患病率为81.5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油性皮肤(OR=4.61,95%CI:2.72-7.78,P<0.001)、混合性皮肤(OR=2.71,95%CI:1.74-4.22,P<0.001)以及一级遗传史(OR=2.07,95%CI:1.31-3.28,P=0.002)是痤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痤疮患者中严重程度为I度者374例(63.18%),II度163例(27.53%),III度48例(8.11%),IV度7例(1.18%)。76.86%的患者认为痤疮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中重度痤疮人群中,仅12.84%去医院或者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治疗。结论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及一级遗传史是广州地区大学生痤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大学生痤疮患病率高,治疗率很低,广泛开展痤疮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张淑娟邵蕾唐亚平潘清丽薛如君梁景耀王建琴刘玉梅
关键词:大学生痤疮流行病学
红斑型天疱疮误诊1例
2020年
报告红斑型天疱疮误诊1例。患者女,42岁,全身红斑、鳞屑1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对称性水肿性红斑,上覆黄白色细痂屑;躯干、四肢见环形浸润性暗红斑,边缘稍隆起,中央消退见褐色色沉,边界清楚,腹部红斑基础上见3个黄豆大小的水疱,疱液清亮,疱壁松弛,尼氏征可疑阳性。天疱疮抗体Dsg1、Dsg3均阳性。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结果示:角化不全,角质层及棘层上部裂隙,可见棘突松解现象。直接免疫荧光:棘层上方IgG网状沉积。诊断:红斑型天疱疮。予泼尼松片、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后,面部红斑减轻,躯干皮损消退后出院,随访1年皮疹无复发。
潘清丽陈荃陈荃陈丽洁邵蕾李俊龙陈丽洁
关键词:红斑型天疱疮误诊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
2021年
患者女,20岁,右肘部红斑20年,局部多汗,皮疹缓慢增大。皮肤科情况:右肘部见2处分别约为22 cm×8 cm、1 cm×1 cm暗红色不规则斑片,境界清楚,无触痛,局部皮温稍高,天热时见汗液渗出。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可见增生的小汗腺组织,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
潘清丽田歆周欣何素玲李俊龙邵蕾刘玉梅王建琴
关键词:血管瘤错构瘤小汗腺
皮肤Rosai-Dorfman病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女,43岁。主诉:左侧面颊部红斑丘疹7月余。现病史:患者7月前无自觉症状发现左侧面颊部红色丘疹、红斑,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日晒后发红明显。无畏寒、发热等不适,皮疹逐渐扩大,
邵蕾田歆陈丽洁王建琴
关键词:皮肤
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5
2018年
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仅与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成分改变、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有关,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饮食因素可经胰岛素及IGF-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痤疮发病,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转录因子p53被认为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本文综述痤疮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诊治以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潘清丽邵蕾邵蕾王建琴
关键词:痤疮发病机制炎症TRAILTP53
皮炎湿疹患者皮肤常见细菌及真菌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患者皮肤常见细菌及真菌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9年5月-2021年5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200例皮肤湿疹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抽出100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之后均予以所有受检者进行皮肤细菌、真菌检测,包括观察组皮损部位、非皮损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皮肤的菌种鉴定和菌落技术,进而评估检测患者细菌和真菌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皮损部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的检出率,均较非皮损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高(P<0.05)。合并急性渗出型皮损者细菌检出率较慢性斑块型皮损者高,继发感染患者皮损部位细菌检出率较未继发感染患者高(P<0.05)。结论:皮炎湿疹患者体内细菌和真菌,是导致其病发和推动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需根据其致病菌来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检测意义显著,值得推广。
李椅云李平曹文苓梁景耀颜景兰高爱莉邵蕾
关键词:皮炎湿疹细菌真菌
痤疮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均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反应,其中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炎症小体的活化,固有免疫分子的调节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痤疮的炎症反应。此外,体内T、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也可诱导免疫应答,引起痤疮的炎症反应。深入了解痤疮的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开发潜在的治疗靶点,为痤疮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手段。
邵蕾邵蕾陈丽洁梁景耀王建琴
关键词:寻常痤疮免疫TOLL样受体适应性免疫炎症
单纯疱疹,没你想的那么“单纯”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2型:HSV-1及HSV-2。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70%~90%的成人皆曾感染过HSV-1,大多为亚临床感染,无临床表现,因此大部分原...
邵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