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玥
- 作品数:12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9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AMI患者23417例[其中579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和1762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21913例患者为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终点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42%(1504/23417)的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多,体重指数更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更高,Killip心功能分级更高,并发症更多,并且更易出现心脏骤停(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钾浓度、血清钠浓度、STEMI、前壁心肌梗死、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是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6个当代中国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 刘倩倩伏蕊宋晨曦窦克非杨进刚高晓津许海燕王春玥王杨刘佳刘慧张鸿雁杨圣印杨跃进无
- 关键词:心肌梗死死亡率住院期间
-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初步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的初步分析。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冠状动脉正常(正常组2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界组19例)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18例)的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的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并筛选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可能有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共618种代谢物纳入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血浆代谢组学分析,其中正常组与临界组、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1种、52种、148种。(1)正常组与临界组及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代谢物交集有6种物质。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和心肌梗死组均上调者有棕榈酸、1-硬脂酰-SN-甘油-3-磷酰胆碱、L-酪氨酸、N4-乙酰胞嘧啶核苷,均下调者有L-丙氨酸、阿卡地辛。(2)正常组与临界组及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代谢物交集仅有1种物质L-苯丙氨酸,且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下调,在正常组、临界组、心肌梗死组表达量依次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界组vs.正常组:VIP 1.48,P=0.090,差异表达倍数:0.92;心肌梗死组vs.临界组:VIP 1.42,P=0.004,差异倍数0.80)。结论: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具有不同血浆代谢组学图谱,L-苯丙氨酸可能作为同冠心病进展相关的标志物。
- 王春玥宋晨曦张睿张冬尹栋朱成刚王虹剑宋卫华窦克非
- 关键词:冠心病临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代谢组学L-苯丙氨酸
- 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将纳入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40例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其中死亡患者33例(23.6%)。死亡组有高血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均P<0.05),慢性肾脏病及处于肿瘤进展和围治疗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处于肿瘤进展或围治疗期、出院时脑钠肽水平升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均是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患者处于肿瘤进展或围治疗期、脑钠肽水平升高、贫血均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医疗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 张海涛王春玥叶绍东唐熠达
- 关键词:恶性肿瘤冠心病
- 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登记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的NSTEMI患者共5 509例。主要终点指标是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的全因死亡,依据患者随访期内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584例(10.6%)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年龄(HR=1.051,95%CI:1.042~1.060,P<0.001)、体重指数(HR=0.956,95%CI:0.930~0.984,P=0.002)、既往心肌梗死史(HR=1.414,95%CI:1.140~1.755,P=0.002)、脑卒中史(HR=1.334,95%CI:1.071~1.661,P=0.010)、住院期间未接受再灌注治疗(HR=2.375,95%CI:1.890~2.983,P<0.001)、Killip心功能分级(HR=1.265,95%CI:1.158~1.381,P<0.001)、ST段压低(HR=1.193,95%CI:1.007~1.414,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79,95%CI:0.972~0.985,P<0.001)、心率(HR=1.007,95%CI:1.004~1.011,P<0.001)、血红蛋白(HR=0.994,95%CI:0.990~0.997,P<0.001)、白细胞计数(HR=1.034,95%CI:1.014~1.055,P=0.001)、血清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01)、血清钾(HR=1.187,95%CI:1.026~1.374,P=0.021)是患者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13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 伏蕊窦克非许海燕杨进刚高传玉王焱宋晨曦高晓津范肖雪宋卫华刘倩倩王春玥杨跃进无
-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因素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冠心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标记物的探索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中国冠心病患者群体血浆小分子代谢特点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150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狭窄≥80%)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年龄与性别1:1匹配的1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狭窄≤20%)者(对照组)进行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伴有的传统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后,从105种两组间差异显著的代谢物中筛选出棕榈酸、亚油酸、脂酰肉毒碱(14:1)、石胆酸、磷脂酰甘油(20:3/2:0)等5种差异最为显著的血浆代谢物。校正危险因素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代谢物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OR=2.791~7.237)。结论:借助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获得了中国冠心病患者群体的代谢指纹图谱,发现了105种与冠心病相关的代谢物,其中包括两种新的与冠心病病理生理过程强关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石胆酸和磷脂酰甘油(20:3/2:0)。
- 刘倩倩王春玥宋晨曦李一平伏蕊朱成刚窦克非
- 关键词:冠心病
- 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系统性血管炎致冠状动脉支架反复再狭窄被引量:2
- 2017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既往有轻度高血压病,无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012年7月开始出现劳力性胸痛,自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行6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 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1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 王春玥张海涛李向东宋雷慕朝伟尤士杰许亮徐波杨跃进
-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系统性血管炎再狭窄轻度高血压裸金属支架
- 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脂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评估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在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用药前后血清脂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应用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LDL-C)患者,分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组(FH)和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组(NFH),比较两组间基线人口学特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口服降脂药应用、以及应用依洛尤单抗前后血清LDL-C、脂蛋白a[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1)总计49例使用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的高LDL-C患者,女性12例(24.5%),平均年龄(54.1±11.8)岁,其中FH组15例,NFH组34例。FH组更加年轻,NFH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症发生情况则更高。基线LDL-C水平FH组显著高于NFH组,(3.86±1.65)mmol/L对(3.19±0.60)mmol/L,P=0.041。(2)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对LDL-C水平在FH组和NFH组较用药前分别降低54.9%和49.5%,均有显著改善。(3)FH组患者在用药前后,其Lp(a)和hsCRP水平未见显著变化;而在NFH组患者,Lp(a)和hsCRP水平在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显著下降,用药前后Lp(a)分别为(433±389)mg/L对(216±270)mg/L,P=0.049,hsCRP分别为(2.68±2.57)mg/L对(1.62±1.52)mg/L,P=0.037。结论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可显著降低高危患者LDL-C水平,其对Lp(a)和hsCRP的影响在NFH患者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张海涛王春玥叶绍东唐熠达
- 关键词: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 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MI)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及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所有患者共74612例,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有吸烟史的患者后,共604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既往病史、冠脉造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非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n=479);和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n=125)。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组男性患者更多、左室射血分数(EF)更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白细胞(WBC)、血肌酐(Scr)更高。两组患者有统计意义的差异化验指标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仍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1.101,95%CI:1.026-1.180,P=0.007)。ROC曲线下面积为0.584有统计学意义(P=0.004)。此外,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亚组,均有心梗组hsCRP高于非心梗组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发现hsCRP与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呈正相关。因此hsCRP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新型危险因素,并为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新靶点提供线索。
- 刘倩倩宋晨曦张睿宋卫华王虹剑伏蕊贾镭董秋婷王春玥窦克非
-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冠心病
- 通心络持续干预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晚期微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通心络持续干预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7天心肌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中华小型猪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0.1g/kg)、中剂量(0.2g/kg)和大剂量(0.4g/kg)通心络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9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各通心络组于冠脉阻断前按双倍常规剂量灌胃给药1次,之后按各常规剂量每日喂食给药至第7天。通过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正常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胎肝激酶-1(FLK-1)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NOS、FLK-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α-肌动蛋白和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双染色法测定心肌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通心络组显著增加梗死区微血管内皮eNOS和FLK-1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同时在梗死区显著增加新生微血管密度,且大剂量通心络疗效更显著。结论持续应用通心络能够促进AMI再灌注后晚期心肌微血管再生,且对梗死区心肌效果更加显著。
- 张海涛康晟王春玥李向东杨跃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血管再生通心络
- 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脂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
- 目的 评估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在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用药前后血清脂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应用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LDL-C)...
- 张海涛王春玥叶绍东唐熠达
- 关键词: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