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 作品数:15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物理文化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被引量:5
- 2017年
- 寻求物理文化课堂教学,专注于物理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感受物理学概念与规律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的同时,感悟科学家曲折顽强、激动人心的创造过程,间接反映出入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印迹,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思想性和启发性.
- 汪明
- 关键词:认知心理物理文化教学案例
- 高中物理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主持人语·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多的教师和研究者不再纠缠于具体学科知识,而是更多地从思维层面去思考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聚焦知识转向聚焦人的思维与素养发展,这意味着教育教学范式的转换,也是教育思维的创新。具体到物理学科来说,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质疑,即“会提问”;第二是如何判断,即“会解答”。我们认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批判性思维既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构建素养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研究议题。
- 汪明
- 关键词:高中物理基础教育领域教学范式知识转向批判性思维教学物理学科
-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型构建被引量:2
- 2021年
- 通过分析批判性思维内涵与特征,在梳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建构了素养导向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型,围绕“感知、质疑、假设、推理、判断”思维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以发挥批判性思维对学生认知成长的驱动和深化效应。
- 汪明
-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 从“课程统整”走向“课程融合”被引量:2
- 2018年
- 从"课程统整"和"课程融合"两个维度,对学校十余年来的课改历程进行梳理。尤其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创建的"大课程基地",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流程再造",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垒和管理壁垒,把学习者置于中心,使得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深度学习和创新学习成为可能,进而实现学校办学形态的质变。
- 汪明
- 关键词:课程统整课程融合
- 图尔敏论证模型与物理教学的实践被引量:14
- 2020年
- 科学论证是物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本文阐述了TAP图尔敏论证模型中主张、数据、保证、支援、模态限定词、反驳等6要素与科学论证之间的联系,并以物理学"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梳理出物理概念规律学习中进行科学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及价值意义.
- 汪明
- 关键词:反驳
- 指向高阶思维的物理课堂深度学习模型被引量:13
- 2021年
- 本文分析了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内涵、特征与内在联系,建构了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模型,并联系物理课堂教学实例,基于反思,依照“感知质疑——假设——推理——判断”思维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以期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汪明
- 关键词:高阶思维
- 融入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范式建构被引量:4
- 2019年
- 不同领域对深度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在内涵、特征与内在联系上存在差异,融入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范式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
- 汪明
-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课堂变革
- 中欧比较视域下的物理文化教学的理解与实践被引量:1
- 2020年
- 综述了国内外对物理文化的研究现状,从物理史、科学哲学、实践哲学3个方面阐释了物理文化的内涵,并从学科自身发展与教学的角度指出了物理文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意大利与以色列两国学者将物理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入教学,形成物理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物理文化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框架.
- 汪明毛奇
- 关键词:物理史科学哲学课程
- “云课堂”下泛在学习教学质量的调查与反思
- 2021年
- 新冠肺炎疫情使学校教育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全国大规模的居家学习和“线上教学”实践,催生了教育的新样态,使得我们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有了诸多思考,也有机会反思传统教育形态的某些顽疾。基于对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解析,从理论层面对“线上教学”带来的变局进行反思;从实践层面对“云课堂”下泛在学习的路径进行展望,以期让智慧教育成为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
- 汪明向永知
- 关键词:线上教学泛在学习
- “体验学习圈”理论视角下的物理概念深度学习被引量:1
- 2020年
- 库伯的体验学习圈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物理概念学习运用这一模型进行教学,即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进行深度学习认知,反复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经验与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然后再走向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将概念内化成科学的物理观念,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 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