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鲍远福

鲍远福

作品数:64 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21篇艺术
  • 16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5篇叙事
  • 13篇媒体
  • 13篇科幻
  • 11篇电影
  • 10篇新媒体
  • 9篇语图
  • 9篇小说
  • 9篇科幻小说
  • 9篇后人
  • 8篇网络
  • 8篇后人类
  • 7篇新媒体艺术
  • 7篇艺术
  • 7篇媒体艺术
  • 7篇美学
  • 6篇表意
  • 5篇数字影像
  • 5篇媒介
  • 4篇影像
  • 4篇文体

机构

  • 35篇贵州民族大学
  • 24篇安徽新华学院
  • 9篇南京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大学

作者

  • 63篇鲍远福
  • 1篇陈添兰
  • 1篇单小曦
  • 1篇程庆乐
  • 1篇徐亮红
  • 1篇王长城
  • 1篇盛翠娟
  • 1篇徐悦
  • 1篇付晓
  • 1篇张勇
  • 1篇张意

传媒

  • 7篇现代视听
  • 5篇淮阴师范学院...
  • 4篇内蒙古社会科...
  • 4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中州学刊
  • 2篇新世纪剧坛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2篇河北民族师范...
  • 2篇科普创作评论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广播电视...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电影新作
  • 1篇东方丛刊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网络文学与影视改编的语图互动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网络文学创作的图像化、表情化与游戏化特征推动了其影视化。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表面上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述话语和结构形式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而实际上,它却涉及了复杂的语图符号转换与融合的操作实践。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构建了一种“跨媒介叙事”的审美经验。它既提升了语言艺术与图像艺术之间的符号表意互动,也为我们丰富语图符号批评范式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经验。
鲍远福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数字影像的“间性”美学范式论析被引量:3
2018年
数字影像是新媒体时代最为常见的图像传播媒介,同时它也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审美文本形态。学术界以往对数字影像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它的技术要素和媒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表意范式和审美属性。"间性"理论为数字影像的美学范式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当代视听文化理论研究的问题域:数字影像在认知、文本、媒介和文化诸层面所呈现的"间性"表意形式,充实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理论系统,为文艺创作、传播、接受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话语参照系。
鲍远福
关键词:数字影像虚拟现实
丧尸电影的“末世叙事”范式探析——以韩国电影《釜山行》为例
2017年
所谓的丧尸电影,是以恐怖、血腥、嗜杀的“丧尸”(Zombie)这种因被无名病毒或生化武器感染、侵蚀而“魔化”“兽化”的人类,或者死亡后因超自然力量的介入而“复活”的尸骸等“非人类”形象为叙事行动元和主要叙述内容的惊悚类型电影。
鲍远福张勇
关键词:韩国电影叙事超自然力量生化武器
新媒介创意、后人类伦理与后工业美学范式建构——黄鸣奋科幻电影理论研究的东西交响与现代变奏
2023年
黄鸣奋科幻电影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他早年从事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理论等研究,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新媒体文艺及其“传播九要素”理论的跨学科再发现。科幻电影理论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人文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显学”,黄鸣奋这方面的学术耕耘在延续了他此前的学术脉络和方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自我突破与理论创新。他以跨学科方法为依据,博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法之长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数字人文研究体系。他从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传播学领域转场试水新媒介创意、后人类伦理、流衍宇宙和后工业美学等多元话语范式,构建了既涵盖中西学术理论交响又凸显现代科学理性特征的科幻电影批评阐释话语体系,为中国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体系转型与变奏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远福
基于文献计量的苗族史诗《亚鲁王》研究统计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本世纪以来,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现有研究中运用“共词聚类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却较为有限,体现不出方法的创新性。因此,本文以2010-2021年我国学界在《亚鲁王》研究领域的CNK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为计量对象,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聚类,探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趋势。统计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研究者组成相对单一”等是《亚鲁王》研究的基本现状,而“人类学价值的缺乏”、“研究团队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辐射面不足”等是该研究将来可能突破的新方向。
蔡正群王玉坤鲍远福
关键词:聚类CITESPACE
异托邦语境下的人性书写与末世美学——网文名作《二零一三》文本细评
2021年
作为“软科幻”与网络文学融合的一次勇敢尝试,《二零一三》拓宽了“末日流”小说的整体视域。小说通过营造异托邦、异环境、异起源交互作用的另类空间,展现出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末日世界”。同时,“父权规训”及其反抗机制则构筑了小说的伦理话语,实现了“边缘”对“主流”、“子辈”对“父辈”权力规训的“革命”,从而展现出一幅完整且复杂多样的人物关系图谱。小说以人类对抗丧尸病毒、保卫地球、坚守人性为主线,运用张弛有度的节奏、喜剧化的情节、视角互补的叙事策略,既消解了故事的残酷性,更深入到人性至善的内核中。小说以“性善论”为思想基调,强调了正向道德力量对人生命的人文关怀,在阴郁残酷的末世叙事中彰显出充满慰藉的人道情怀。小说始终立于“宏审美”的整体外观,以情感聚焦模式,将视野与内涵拓展到宏大的社会话语体系中,最终实现了欲望书写下的审美超越。
单小曦郑千惠沈梦鲍远福
关键词:异托邦
Video影像的时间意识被引量:1
2009年
当代的Video影像已经与互联网、数字影像乃至"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表现为一种"超媒体"的综合形态。Video影像所构成的瞬时空间结构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对人类的视觉层面和时间经验是一种新的冲击。Video影像在时间领域里占据着广阔的叙事空间;而在空间结构上,Video影像也因其技术性增强了表现力与多媒体性。
鲍远福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引发共情的“中国叙事”永远不过时——2025年春节档电影及“哪吒之魔童闹海”启示录
2025年
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整体数量较少,但胜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在形式上,6部电影涵盖了故事片与美术片两大片种,汇集国风动画、神话史诗、军事动作、喜剧科幻、武侠冒险、悬疑侦探等题材种类。传统文化的再经典化与新媒体传播环境催生的热门IP的“再出发”成为春节电影市场的突出“卖点”。从观众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选择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最终赢家,它一再打破中国影史纪录,成为春节档期的“超现象级”存在。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热表明,运用中国美学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的交流碰撞中构建引发共情的“中国叙事”,仍然是中国电影人进行审美创造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鲍远福
关键词:中国叙事共情中国美学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构建
2024年
作为一种被想象出来的具有情感、智能甚至思想的智慧生命或后人类形态,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网络科幻小说表意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塑造了五种机器人形象,并以出色的话语实践呈现出机器人叙事的多重可能性维度,以此构建复杂多元的人机情感、道德与伦理关系。网络科幻小说的机器人叙事凸显了中国网络作家对现实社会科学技术变革的艺术想象与伦理建构,揭示了人类文明在面对机器人技术发展以及处理人机关系时的伦理困境与诗学反思。因此,探索分析网络科幻小说机器人叙事的伦理机制及其社会影响,对科幻文学发展转型具有现实的理论构建参考。
鲍远福陈添兰
关键词:伦理构建
中外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想象与美学追求被引量:5
2022年
中外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想象”是关于人类在未来的身体状况与生活形态的想象性叙事,其本质也是人类如何塑造和改变自身命运并对抗“他者焦虑”的故事。中外科幻电影展示了五种类型的“后人类生命”,即他者化的异族人、工具向的机器人、伴生型的类智人、附庸性的仿生人以及作为理想模型的超人(类)。以“想象性他者”为主要表征手段的“后人类叙事”,其主题类型的流变、形象内涵的转换、作品流派的拓展与审美标准的嬗变不仅丰富了当代科幻电影形象学阐释研究的理论谱系,也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鲍远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