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毅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衢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 谈毅郑云华聂德新郑海明朱峰炉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颅脑外伤半规管复位治疗
-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HIV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中血清外泌体CD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HIV-CM)的疗效及血清外泌体CD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浙江衢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HIV-C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脑脊液(CSF)隐球菌转阴性率、病死率、血清外泌体CD93和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乏力、发热、听力下降、视物模糊和抽搐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降低(2.50%vs 15.00%,P<0.05),CSF隐球菌转阴率升高(80.00%vs 57.50%,P<0.05)。治疗后,血清外泌体表面抗原蛋白CD93和血清IFN-γ、TNF-α、IL-4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以较好地改善HIV-C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CSF隐球菌转阴率,降低病死率,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外泌体CD93水平而改善免疫功能。
- 聂德新谈毅陈博姜腾波孙晓旭
- 关键词: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隐球菌脑膜炎
- 中老年人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关系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中老年人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浙江衢化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中老年BPPV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20例)和非复发组(130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25-OHD水平和骨密度,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对25-OHD、骨质疏松及DHI评分与BPPV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35.12±3.95)μg/L、(21.62±4.32)μg/L、(16.25±3.86)μg/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7,P<0.05);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骨密度分别为(0.97±0.61)、(-1.24±0.19)、(-2.62±0.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8,P<0.05);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DHI评分分别为(4.62±3.15)分、(35.26±12.54)分、(53.28±11.6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1,P<0.05);回归分析显示,中老年人BPPV病情严重程度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联系(r=-0.367,P<0.05)。结论25-OHD水平与中老年人BPPV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 郝珍谈毅
- 关键词:眩晕25-羟维生素D中年人
- 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预防干预管理建议
- 2017年
-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高危行为影响因素。另外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04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措施预防高危行为发生。结果:177例患者中72例出现高危行为,高危行为发生率为40.68%,不同年龄和病程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合并者及服用两种以上药物者发生高危行为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和服用单一药物者(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取适当干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危行为的发生概率。
- 郑云华谈毅
- 关键词:老年痴呆高危因素预防干预
-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同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连续纳入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35例,比较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和出院结局不良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纳入PIS组,PIS的发生率为31.04%。发病初始(24h内),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42±1.06)g/L和D-二聚体水平(1 376.9±416.6)μg/L高于非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05±0.95)g/L和D-二聚体水平(820.0±324.5)μg/L(P<0.05),并在住院7d内呈进行性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同一住院时间点比较,PIS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I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纳入到结局不良组,结局不良发生率为22.69%。结局不良组患者入院时(24h)及住院过程中(3~14d)血浆纤维蛋白原(24h、3d、7d、10d、14d)和D-二聚体水平(24h、3d、7d、10d、14d)均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PI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的发病率高于非PIS组(χ~2=6.276、5.674,P<0.05),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高于结局良好组(χ~2=6.769、5.132、4.800,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维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和出院不良结局,但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 谈毅郑云华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病情进展
- 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非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科室分布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7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因缺血性脑卒中以外的疾病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院内组)。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0例(院外组)。分析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院内组心房颤动(29.3%vs 17.5%,P=0.008)、心功能不全(15.9%vs 4.7%,P=0.001)、心肌梗死(11.0%vs 1.2%,P=0.001)、冠心病(23.2%vs 12.8%,P=0.008)及慢性阻塞性肺病(19.5%vs 11.3%,P=0.023)明显高于院外组,高血压(54.9%vs 74.2%,P=0.001)及吸烟(14.6%vs 44.6%,P=0.001)明显低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糖、TC、TG、LDL-C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脑栓塞、其他原因、检查不完全比例明显高于院外组,后循环、大血管粥样硬化性、小血管闭塞性、检查结果阴性比例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住院天数及死亡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39.8)d vs(12.4±16.1)d,P=0.001;25.6%vs 6.4%,P=0.001]。败血症是院内组最常见的死因,而脑疝为院外组最常见死因。结论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不同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亦不同。预防和控制感染可能会降低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
- 谈毅郑云华聂德新姜腾波张杰敏
-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心房颤动心肌梗死脑疝
- 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未溶栓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及提出改进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各病区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76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高于院外缺血性卒中,且有较高致死率。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例(31.6%)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12例(15.8%)为静止性卒中或非特异性症状而延迟诊断,10例(13.2%)为溶栓药物禁忌,7例(9.2%)为卒中较轻未溶栓。剩余23例(30.3%)有指征行溶栓者,9例(11.8%)在4.5h时间窗内发现,其中3例(3.9%)行溶栓治疗。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现主要为医护人员。结论本院近2/3院内缺血性卒中未溶栓与围手术期、静止性卒中或卒中较轻及溶栓药物禁忌有关,院内卒中发现率低是造成溶栓率低的另一方面。
- 谈毅郑云华聂德新姜腾波
- 关键词:院内卒中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七味地黄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七味地黄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的11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七味地黄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MMSE和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明显低于对照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地黄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郑云华孙沐炎谈毅詹根龙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前列地尔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于治疗2周内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于治疗4周后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能力.结果 对照组康复后4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为(33.7±7.8)分,康复后6周FMA评分为(39.0±8.8)分;观察组康复后4周FMA评分为(39.3±8.4)分,康复后6周FMA评分为(45.8±9.4)分;观察组康复后4周和6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784、4.091,均P<0.001).对照组康复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为(8.6±2.6)分,康复后4周NIHSS为(8.3±2.3)分,康复后6周NIHSS为(7.1±2.0)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NIHSS为(7.7±1.4)分,康复后4周NIHSS为(7.0±1.7)分,康复后6周NIHSS为(6.3±1.2)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4周、6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361、3.521、2.657,均P<0.05).对照组康复后2周Barthel指数为(39.9±12.8)分,康复后4周Barthel指数为(48.3±11.3)分,康复后6周Barthel指数为(53.3±11.5)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Barthel指数为(46.8±13.6)分,康复后4周Barthel指数为(56.0±10.8)分,康复后6周Barthel指数为(59.7±11.6)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4周、6周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t=2.862、3.816、3.305,均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增强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
- 魏坤阳谈毅
-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偏瘫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
- 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肺部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和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统计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感染患者病原菌进行分析。对感染与未感染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家族史、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吸烟史、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等临床资料,归纳脑梗死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脑梗死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率为22.31%(27/12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65.63%,革兰阳性菌6株占18.75%,真菌5株占15.63%。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强,未检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甲氧嘧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强,对替考拉宁敏感。感染患者PaCO2、IL-6和TNF-α分别为(6.24±0.86)kPa、(0.30±0.13)μg/L和(0.29±0.08)μg/L高于未感染患者,而PaO2为(7.77±1.90)kPa低于未感染患者(P<0.05);年龄、合并糖尿病是脑梗死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据此制定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方案。
- 郑云华詹根龙谈毅张杰敏徐静波
- 关键词:长期卧床脑梗死肺部感染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