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死亡率
  • 1篇烟草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少年
  • 1篇死亡监测分析
  • 1篇死因
  • 1篇死因监测
  • 1篇潜在减寿年数
  • 1篇青少年
  • 1篇肿瘤
  • 1篇近视
  • 1篇居民死因
  • 1篇监测分析
  • 1篇监测资料分析
  • 1篇减寿
  • 1篇减寿年
  • 1篇减寿年数
  • 1篇海区
  • 1篇恶性
  • 1篇恶性肿瘤

机构

  • 4篇宁波市镇海区...
  • 1篇宁波市疾病预...

作者

  • 4篇邵钰莹
  • 4篇张爱平
  • 3篇杨庆伟
  • 2篇洪潞
  • 1篇李辉
  • 1篇龚清海
  • 1篇房家安
  • 1篇潘刚雷

传媒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预防医学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宁波市镇海区居民烟草使用行为现况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该区居民烟草流行现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评价卫生健康政策、健康教育、控烟干预工作效果,为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健康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区4个镇(街道)的664名居民,应用现况调查的方法,搜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居民烟草使用情况、烟草使用行为、烟草使用态度和二手烟暴露情况等信息,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区15~69周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5.75%,其中65.50%为每日吸烟者,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吸烟率不同,男性吸烟率45~岁最高,女性吸烟率65~岁最高,初中文化程度吸烟率最高(30.26%),工人的吸烟率最高(33.57%),47.67%的不吸烟者每周被迫吸入二手烟。结论应针对性地更改控烟策略,控烟干预手段应向中年男性、老年女性、低文化程度人群和工人等重点人群倾斜,应加大无烟环境创建力度,加大禁烟执法处罚力度,降低不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比例。
杨庆伟张爱平邵钰莹
关键词:烟草
宁波市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了解宁波市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波市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共10 727名学生进行视力相关问卷调查,有效调查表为9 507份(88.63%),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9 507名学生中近视眼7 395例,患病率77.78%,其中轻度近视率23.73%,中度近视率33.23%,重度近视率20.83%;女性近视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及非普通高中学生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年龄、性别、父母至少一方是近视、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习惯、做眼保健操频率、体育锻炼、看电视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睡眠时间、喝牛奶情况、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比例近视组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均P<0.05)。学生年龄、性别、父母至少一方是近视、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状况、睡眠时间、喝牛奶情况及电子产品使用情况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把父母近视的中学生作为预防近视的重点人群,限制学生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加体育锻炼,加强学生营养,增加学生睡眠时间作为预防近视的重点工作。
潘刚雷张爱平龚清海李辉邵钰莹洪双华
关键词:近视青少年影响因素
宁波市镇海区2016-2018年恶性肿瘤死亡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2016-2018年镇海区户籍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特征,为精确开展区域内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Deathreg2005软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和Excel2007对镇海区户籍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死亡顺位等指标。结果 2016-2018年,镇海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208.8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7.39/10万。男性恶性肿瘤年均粗死亡率为283.63/10万,女性恶性肿瘤年均粗死亡率为133.12/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五顺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死因顺位略有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是造成镇海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应查找并控制恶性肿瘤的各项高危致病因素,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死亡分布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肿瘤防治策略。
杨庆伟邵钰莹张爱平洪潞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
镇海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了解2014-2018年宁波市镇海区户籍居民死亡原因及潜在减寿影响,为制定和调整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导出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死亡时间为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且户籍为镇海区的死亡报告卡,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死亡7163例,粗死亡率为595.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前11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精神障碍疾病;男性前5位死因合计死亡率为588.56/10万,高于女性的391.85/10万(P<0.05)。围生期疾病是0岁~组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是15岁~组和45岁~组的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是65岁~组的首位死因。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全死因PYLL为40132.50人年,PYLLR为33.37‰,AYLL为5.99年/人。居民PYLL和PYLLR前5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伤害、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AYLL前5位死因依次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伤害、恶性肿瘤和传染病。结论镇海区户籍居民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病是主要死因,围生期疾病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
杨庆伟张爱平邵钰莹房家安洪潞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