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礼花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状腺髓样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5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7例甲状腺髓样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成年女性,中位年龄49岁,6例为单侧甲状腺髓样癌病变,肿瘤直径0.4~7.0 cm。肿瘤周围甲状腺呈桥本甲状腺炎改变。随访时间16~1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5例(肿瘤直径<1 cm)生化治愈,1例(肿瘤直径>1 cm)解剖治愈。1例患者术后30个月因肿瘤进展而死亡,该病例的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易见(5~8个/10 HPF),可见坏死及脉管侵犯。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多为散发性病例,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 刘伟崔艳梅彭凤英杨世娟朱伟峰肖伟进钟礼花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降钙素
- TOP2A和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人类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s typeⅡα,TOP2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0年3月至2022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的44例sALCL患者TOP2A与PD-L1的表达。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2年4月15日。结果:44例sALCL患者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2~78(中位51)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患者17例,ALK阴性患者27例。TOP2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0.5%(26/43),PD-L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7.4%(18/38),TOP2A和PD-L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0,P=0.001)。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13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P2A(P=0.017)、PD-L1(P=0.025)、乳酸脱氢脱酸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P=0.004)、肝脾肿大(P=0.045)是影响sAL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TOP2A和PD-L1的表达在sALCL中呈正相关,且TOP2A蛋白阴性和PD-L1蛋白阴性患者预后较阳性患者好,可作为预测sALCL预后的重要指标。
- 钟礼花张文芳林蔚晴吴在增王健超陈刚
-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
-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icro-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micro-MTC 24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47岁,男女比1∶1.7,均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直径0.1~1 cm,中位直径0.6 cm。镜下肿瘤无纤维性包膜,浸润周围甲状腺组织,13%(3/24)可见卫星结节;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未见坏死及脉管侵犯。临床Ⅰ期占75%,Ⅲ期占25%,30%(6/20)见淋巴结转移,无其他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随访时间5~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生化治愈率100%。结论 micro-MTC多发生于成年人,表现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女性较男性多见,罕见复发转移,预后极好。
- 刘伟王晓江彭凤英杨世娟朱伟峰肖伟进钟礼花
-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降钙素预后
- pSTAT3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 研究目的: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此外,S-ALCL也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特点,其精确的分子分型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收集70例S-...
- 钟礼花
-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预后
- 文献传递
- 276例手术切除肺腺癌亚型与EGFR/ALK基因状态
- 2017年
-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肺腺癌各亚型EGFR和ALK基因状态分布。方法:应用ARMS方法检测手术切除肺腺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情况。结果:276例肺腺癌手术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54.71%(151/276),其中19del为28.99%(80/276),L858R为23.19%(64/276),20-ins为0.72%(2/276),L861Q为0.72%(2/276),G719X为1.09%(3/276),S768I为0.36%(1/276)和T790M为0.72%(2/276),其中包含G719X+S768I,19del+T790M,L858R+T790M各1例,ALK基因融合阳性率为5.80%(12/207),在肺腺癌各亚型中EGFR基因突变附壁状腺癌,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实体状腺癌和浸润性黏液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9,P=0.023,P<0.001和P=0.030),与其他类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腺癌各亚型中ALK融合基因突变各亚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EGFR基因突变有关,附壁状腺癌、腺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出现EGFR基因突变比其他亚型更加明显。
- 庄武钟礼花陈芳芳陈燕坪黄韵坚黄章洲卢建平王晓江师怡林贤东许春伟陈刚
- 关键词: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
- 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30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肺非黏液型MIA中,男女比为1∶2,中位年龄54岁,多数为体检发现(84.5%),吸烟者仅占8.1%。CT表现均为周围型磨玻璃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GGO),中位直径1.0 cm,其中31.4%为多发病变,双肺者占5.5%。所有淋巴结清扫标本均未见肿瘤转移。随访期间仅有1例同侧肺叶复发。CD34在肺非黏液型MIA的非浸润成分及正常肺泡壁中呈阳性,显示出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而微浸润灶中癌巢周染色明显减少,呈间断性分布,部分呈阴性。TUBB3在非浸润成分中均阴性,在微浸润灶中的阳性率达65.9%。结论肺非黏液型MIA好发生于女性及非吸烟者,且多无临床症状,约1/3为多灶性。患者预后极好,罕见复发、转移;CD34和TUBB3可作为辅助判断早期浸润灶的免疫指标。
- 刘伟王晓江王健超钟礼花朱伟峰林丽燕陈刚
- 关键词:肺肿瘤CD34
- 肺鳞状细胞癌EGFR/ALK的基因状态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各亚型中EGFR和ALK的基因状态。方法:应用ARMS方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情况。结果:218例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4.59%(10/218),19del和L858R各为2.29%(5/218)。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14%(7/114)。结论:肺鳞状细胞癌存在一定比例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肺鳞状细胞癌EGFR基因和ALK融合基因常规检测不可忽视。
- 庄武钟礼花陈芳芳陈燕坪黄韵坚黄章洲卢建平王晓江师怡林贤东许春伟陈刚
-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EGFR基因突变率
- 58例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PSC,分别对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基因状态进行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8例PSC,以男性、<65岁和吸烟的患者为主,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对PSC的性别、年龄、吸烟史、EGFR基因突变状态、ALK融合基因状态、分期和组织亚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LK融合基因状态和组织亚型是PSC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PSC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ALK融合基因状态和组织亚型。
- 黄韵坚钟礼花陈芳芳陈燕坪黄章洲卢建平王晓江师怡林贤东庄武许春伟陈刚
- 关键词:肺肉瘤样癌EGFR基因突变率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