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紫外消毒对管网多相界面中抗性基因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饮用水系统各个环节中广泛分布,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ARGs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两方面,对于ARGs去除方面关注较少。采用CDC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对采集自水相(进水和出水)、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的样品进行低压紫外线(Low Pressure-Ultraviolet,LP-UV)辐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不同LP-UV辐照剂量对5种ARGs(ermA、ermB、ampC、aphA2和sulⅡ)的去除效果。多相界面中的5种ARGs经LP-UV辐照后相对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LP-UV辐照剂量达到40mJ/cm^2时,多相界面中的5种ARGs去除率分别为1.83~5.59log(ermA)、0.19~4.32log(ermB)、1.22~2.14log(ampC)、1.22~2.98log(aphA2)和9.51~11.66log(sulⅡ)。结果表明LP-UV辐照对模拟给水管网系统的水相(进水和出水)、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样品中5种ARGs污染均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 张明露徐梦瑶王礼王双玲王永京白淼张灿
- 关键词:饮用水系统抗性基因紫外消毒荧光定量PCR
- 饮用水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7年
-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饮用水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饮用水厂处理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对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水处理工艺、消毒方式以及管网输配系统对不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饮用水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综述了臭氧、混凝、砂滤、生物活性炭以及氯消毒和超滤膜等不同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去除的影响及其机理.
- 王双玲王礼周贺王永京徐梦瑶张明露张灿
-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饮用水系统水处理工艺
- 管网多相界面下抗生素抗性菌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以CDC生物膜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输配系统,探究管网水相、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三相界面下6种典型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分布特征.反应器稳定运行30d后,出水余氯从0.66mg/L下降到0.26mg/L,出水浊度和颗粒物浓度分别从进水的0.08NTU和377counts/mL增高至0.86NTU和4151counts/mL,出水水质变差.进水中仅有红霉素和氨苄西林的抗性细菌的数量较高,分别为36和99CFU/100mL,出水中,链霉素和氨苄西林的抗性细菌数量最高,分别为432和155CFU/100mL,远远高于进水中抗性细菌数量.生物膜相中异养菌总数和细胞总数达到了4089CFU/cm^2和1.5×10~6cells/cm^2,链霉素和红霉素的抗性细菌数量较高,为3432和2508CFU/cm^2,其抗性细菌比例分别达到了83.9%和61.4%.颗粒物相中,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的抗性细菌比例较高,都在45%左右.生物膜和颗粒物都会给细菌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长场所,使细菌能够抵抗残留消毒剂和部分抗生素的抑制作用,更易产生耐药性,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也更大.
- 周贺王双玲徐梦瑶王礼王永京张灿张明露
-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数量
- 给水管网多相界面中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采用疾病控制中心(CDC)生物膜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选取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C)2种材质的挂片,通过微生物粘附碳氢化合物(MATH)实验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反应器水相、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中微生物的疏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68.31%~81.00%,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24.39%~64.40%.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包含3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包含8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生物膜相较于PVC材质疏水性更高,利于微生物吸附形成生物膜,而PVC材质不易形成生物膜,对控制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但在管网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其他工程因素的影响.
- 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白淼张灿
- 关键词:给水管网生物膜高通量测序
- 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蓝藻水华事件的频发及其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引发重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藻毒素的产生、污染现状以及混凝沉淀、O3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氯化和UV辐照等给水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MC)、鱼腥藻毒素-a(ANTX)等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影响去除效果的有关因素,总结了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未来去除藻毒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 张明露王礼徐梦瑶王倩霞王永京白淼张灿
- 关键词:蓝藻藻毒素饮用水水处理工艺
- 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通过模拟试验探究不同水体扰动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方法测量静水组(0 r/min)和不同水体扰动程度(40、80、120、200 r/min)组藻类生长指标、水质指标以及酶活性指标的变化,分析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藻类在静水组或低扰动程度(40和80 r/min)下生长状况较差,在高扰动程度(120和200 r/min)下生长状况更佳,其中120 r/min扰动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营养盐消耗量最大,抗氧化酶活性最高。藻细胞密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峰值呈正相关,与脂质氧化水平(MDA)呈负相关。MDA含量越低的扰动组SOD活性越高,藻细胞密度也越高。结论扰动条件为120 r/min最适合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扰动程度下藻类生长状况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具有关联性,不同扰动程度下藻类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原因。
- 王文超徐绍峰徐梦瑶王礼白淼张明露张灿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