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澜

作品数:17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4篇原发性
  • 4篇造影
  • 4篇细胞
  • 4篇小肠
  • 4篇小肠造影
  • 3篇肉瘤
  • 3篇肿瘤
  • 2篇胸部
  • 2篇炎性
  • 2篇炎性肌纤维母...
  • 2篇影像诊断
  • 2篇脂肪肉瘤
  • 2篇去分化
  • 2篇去分化脂肪肉...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细胞瘤
  • 2篇纤维母细胞
  • 2篇纤维母细胞瘤
  • 2篇小肠疾病

机构

  • 16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6篇于澜
  • 10篇周晓明
  • 6篇李志明
  • 5篇王刚
  • 5篇高远翔
  • 4篇王刚
  • 4篇赵蕊蕊
  • 3篇李伟
  • 2篇段峰
  • 2篇姜天娇
  • 2篇冯卫华
  • 2篇隋庆兰
  • 2篇谷海燕
  • 2篇宋双双
  • 1篇于海洋
  • 1篇牛蕾
  • 1篇王涛
  • 1篇刘芳
  • 1篇任延德
  • 1篇刘吉华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究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就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剖腹探查方式诊断,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腹部CT检查诊断,分别就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失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0.00%,差异显著(P <0.05);另外,在诊断时间以及失血量比较上,观察组患者(0)ml、(26.03±1.04)min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48.26±2.01)ml、(59.97±2.05)min,差异显著(P <0.05);最后,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此可见,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尽管急诊腹部CT临床诊断率较低于剖腹探查,但其在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等综合方面明显优于剖腹探查诊断,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李伟于澜王刚李志明周晓明高远翔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基于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结合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百分比振幅(PerAF)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及肾移植科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以及37名健康志愿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别计算各组受试者全脑ALFF、fALFF、PerAF值。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显著差异脑区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右侧舌回、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右侧中扣带回平均ALFF(mALFF)值减低[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均P<0.01];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皮质、右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顶下小叶/颞顶交界区(包括双侧角回、颞中回、左侧缘上回)及双侧额下回平均PerAF(mPerAF)值减低(FDR校正,均P<0.01);两组间平均fALFF(mf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SRD患者右侧角回(r=-0.509,P=0.003)、左侧缘上回(r=-0.405,P=0.024)mPerAF值与血清钾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双侧楔前叶mALFF值(r=0.058,P=0.004)、左侧角回mPerAF值(r=0.415,P=0.020)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SR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自发性脑活动降低,主要位于默认模式网络(DMN)区域,可能是其脑损伤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控制血钾及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ESRD患者脑损伤的进展至关重要。
马驰高耸李伟于澜付圣莉任延德
关键词:血液透析
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给予2015年1月—2017年1月300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观察患者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转移及周围侵犯情况,将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0例行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244例诊断为小肠病变,与临床诊断一致。56例患者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诊断为阴性,其中符合40例,漏诊11例,误诊5例。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诊断小肠疾病的灵敏度为93.8%(244/260),准确率为94.7%(284/3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 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诊断小肠肿瘤、炎症、梗阻等疾病具有特征性表现,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推广价值极好。
王刚周晓明赵蕊蕊于澜李志明
关键词:小肠疾病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的CT小肠造影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CL)和B细胞淋巴瘤(PIBCL)的CT小肠造影(CTE)表现,探讨CTE对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且治疗前的23例肠道PITCL及58例PIBCL患者的CTE图像,从病变影像学分型、病灶数量、发生部位、受累肠壁增厚程度、强化方式及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病变CTE征象的差异。结果弥漫性回肠空肠化型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所特有,其它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的的病灶数量、发生部位、受累肠壁增厚程度、并发症等方面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强化方式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E能够用于PITCL和PIBCL之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有望代替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临床侵入性检查,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PITCL和PIBCL的主要方法。
倪铭冯卫华于澜周晓明刘吉华宋双双高远翔李志明赵蕊蕊王刚
关键词:肠道肿瘤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
原发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分型初探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的CT表现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DDL患者的CT表现,并探讨其分型。结果肿瘤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或脂肪密度肿块,其中单发肿块6例,多发肿块10例。根据其CT表现分为4型:Ⅰ型,单发脂肪密度为主肿块(2例);Ⅱ型,单发软组织密度为主肿块(4例);Ⅲ型,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脂肪密度肿块相邻(7例);Ⅳ型,多个相邻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结论腹膜后DDL患者CT表现有一定特点,不同的影像学分型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指导手术计划。
周晓明于澜谷海燕王刚高远翔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S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特征性表现。结果20例ESS患者其中5例子宫内膜未受累,余15例中8例病变局限于子宫累及子宫内膜、肌层,另外7例子宫、双侧附件均受累,范围广泛,可见腹盆腔多发病变。15例累及子宫内膜者有12例可见肿块向外生长,破坏子宫壁肌层的表现。11例ESS病变呈实性,9例病灶为囊实性,13例CT增强扫描其中11例病灶实性区均表现为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延迟期持续不均匀强化;2例ESS表现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平衡期呈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肿块多呈等或混杂信号;T2WI上2例呈均匀高信号,6例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或混杂信号。5例局限于内膜病例可见蜂窝样血管影。结论ESS患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其中子宫破口或通道征、子宫腔内蜂窝状血管影、腹盆腔肿块向心性均匀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这些CT及MRI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于澜王刚李志明谷海燕高远翔周晓明
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磁共振成像
探究胸部CT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对胸部CT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样本采集区间,在该时间段内选择45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与此同时,选择同期45例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相同的胸部CT检查,以右心导管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胸部CT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RPAD、MPAD、LPAD等检查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中,重度患者RPAD、MPAD、LPAD水平高于中度、轻度(P <0.05),同时,胸部CT对不同分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结论:胸部CT是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分级诊断的有效手段,推荐使用。
于澜李伟王刚周晓明高远翔李志明
关键词:胸部CTCOPD肺动脉高压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术后一年内复发的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的CT影像分型及其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初步探索二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病例3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及其术后一年内的复发情况,探究肿瘤术后1年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评估基于CT影像表现的分型在提示肿瘤术后复发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①年龄、性别、肿瘤瘤体长径、肿块是否多灶、肿瘤类型(原发/继发)等指标均与腹膜后DDL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无关(P>0.05)。CT上肿瘤脂肪成分占比、肿瘤内是否有偏囊性低密度区、肿瘤内不同密度成分相互移行是否模糊等指标为腹膜后DDL术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②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分型Ⅰ型组(10.583月)患者肿瘤术后1年内平均复发间隔时间长于Ⅲ型组(7.61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而Ⅱ型与Ⅰ型、Ⅱ型与Ⅲ型之间呈现出的平均复发间隔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23、0.417)。结论: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因肿瘤组织成分及分布不同其CT影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成熟脂肪成分越少或实性成分越混杂(内伴或不伴有脂肪成分)的肿瘤术后1年内复发率更高,基于CT影像表现的分型在对DDL的术前诊断、术后随访及预后提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涛冯卫华于澜刘芳于海洋臧翊辰周晓明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预后
放射线检测装置
放射线检测装置,包括外封壳和盖子,所述外封壳上端的开口处设有卡边,所述卡边呈向下凹陷的框架结构,外封壳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底层橡胶垫,所述底层橡胶垫的一圈处固定设有橡胶密封边,所述橡胶密封边与卡边相贴合,所述橡胶密封边的上端...
于澜
文献传递
一种放射科影像诊断阅片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科影像诊断阅片装置,包括一号拉杆、二号拉杆、阅片板和轴套,所述一号拉杆的下端设有二号拉杆,一号拉杆的外圈处设有一圈升降调节槽,升降调节槽中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的右端连接有阅片板,本发明轴套上下移动时通...
于澜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