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小彪
- 作品数:15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
- 2005年
- 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脑缺血急性期,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等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发病.但在脑缺血患者急性期血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表面的上述分子物的变化尚不清楚,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以探讨它们在发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顾苏兵周永列邱莲女张文亚陈桂花张继业赖小彪张剑梅
- 关键词:白细胞粘附分子活化血小板急性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细胞间粘附分子VCAM-1
-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破裂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破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生成的危险因素研究
背景与目的: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就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死率和病残率都非常高。因此对动脉瘤的病因学研究意义重大。虽然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多,但是对前交...
- 赖小彪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表面ICAM-1表达变化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 1)表达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39例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和 5 2例健康人周围血白细胞上ICAM - 1。结果 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 48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上ICAM - 1明显增高 ,病后 2周中性粒细胞上ICAM - 1下降 ,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ICAM - 1表达仍高。结论 ICAM - 1通过中性粒细胞。
- 顾苏兵周永列张文亚赖小彪张剑梅
- 关键词:白细胞ICAM-1
- 3.0 T磁共振在诊断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脑梗死进一步分型是目前临床上对这一常见病、多发病提高诊治水平的努力方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原因。血流动力学原因引起脑的灌注压下降,其临床处理有别于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原因引起的血管阻塞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应该给予扩容提高脑灌注,结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不能从急诊溶栓治疗中获益。但是,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单纯通过临床表现认定有一定难度。高场强的3.0T磁共振(3.0TMR)灌注成像能提供脑血流动力学信息,结合运用3.0TMR其他技术如3.0TMRA和DWI,对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进行分型凸现出特有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总结了11例患者的3.0TMR检查结果,探讨阐述其在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赖小彪于民张美齐
- 关键词:脑血流动力学脑梗死诊断磁共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 mg,bid,共14 d,48 h内开始联合高压氧治疗,每次60 min,qd,共12次,压力为2.5个绝对大气压(ATA)。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治疗后7,14及21 d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7,14及21 d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ESS在治疗后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14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21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 赖小彪于民顾苏兵张庆臣张天友
- 关键词:依达拉奉高压氧治疗
- 脑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测定被引量:1
- 2000年
- 顾苏兵赖小彪华燕吟
-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
- 经动、静脉途径联合应用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初步探讨
- 目的借助影像指导,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联合运用静脉溶栓和动脉内局部溶栓治疗,观察其血管再通、溶栓后神经学检查上的改善和溶栓后30天临床结果.初步探讨动、静脉途径联合应用tPA溶栓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对早期急性缺血性...
- 赖小彪
- 关键词:溶栓TPA急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
- 文献传递
- 电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导致脑血管堵塞临床分析
- 2004年
- 赖小彪李明华顾斌贤方淳王武徐世定
- 关键词:电解脱弹簧圈GDC颅内动脉瘤肿瘤
- 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血小板活化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0
- 2003年
- 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 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其周围血血小板表面CD6 2p、CD6 3的表达 ,并与 30例非脑梗死头晕患者对照。结果发现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单侧脑梗死者同侧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加 ,达 6 8.75 %,双侧脑梗死者双侧颈动脉斑块达 5 8.47%。斑块处狭窄 ,局部血流增快。颈动脉斑块患者血CD6 2p和CD6 3水平较正常动脉者明显增高 ,单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CD6 2p和CD6 3的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分别达 4.72 %± 4.5 2 %、5 .38%± 3.73%和 1.5 0± 0 .2 6、1.38± 0 .14,双侧斑块者达 7.72 %± 4.96 %、6 .78%±4.0 2 %和 1.5 9± 0 .37、1.41± 0 .18,后者较前者明显增高 (P <0 .0 5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率明显较对照组增高 ,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构成“高剪切力 +低剪切力”的特殊剪切力梯度活化血小板 ,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 顾苏兵张文亚陈桂花赖小彪张剑梅张继业
- 关键词:神经病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活化斑块脑梗死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和血小板上 P选择素 (CD6 2 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2 1例脑缺血患者发病 48小时内 ICAM- 1、VCAM- 1、CD6 2 p的改变。结果 (1)各种急性脑缺血患者 ICAM- 1均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1;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 CD6 2 p升高 ,P <0 .0 5 ;脑血栓形成 VCAM- 1升高 ,P <0 .0 5。 (2 )脑梗死面积≥ 1.5 cm2 者 ICAM- 1、CD6 2 p较 <1.5 cm2 者高。 (3) ICAM - 1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3种粘附分子在不同脑缺血患者发病初表达不同 ,测定 ICAM - 1和 CD6 2
- 顾苏兵周永列赖小彪张剑梅
- 关键词:ICAM-1VCAM-1流式细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