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唐山市协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CTL6A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样-6a(ACTL6A)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于唐山市中医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ACTL6A的表达,分析ACTL6A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直肠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CTL6A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3%和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TL6A蛋白表达水平与直肠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无关(P>0.05);Kaplan-Meie分析显示ACTL6A蛋白阴性表达者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OR=2.078,95%CI:1.207~3.579,P<0.05)、淋巴结转移(OR=2.144,95%CI:1.546~2.973,P<0.05)、浸润深度(OR=2.026,95%CI:1.124~3.651,P<0.05)及ACTL6A表达(OR=2.462,95%CI:1.697~3.572,P<0.05)均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ACTL6A在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王明辉张朝永王凡王欢张四新
- 关键词:直肠肿瘤预后
- CDKN3和FOXA1 mRNA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关系及意义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3(CDKN3)和叉头框蛋白A1(FOXA1)mRNA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唐山市协和医院和解放军陆军第82集团军医院就诊的94例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9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CDKN3和FOXA1 mRNA表达情况;分析高、低级别直肠癌患者血清CDKN3和FOXA1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DKN3、FOXA1 mRNA水平与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预测CDKN3和FOXA1 mRNA水平对高、低直肠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DKN3与FOXA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DKN3、FOXA1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低级别直肠癌患者(P<0.05);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DKN3、FOXA1 mRNA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CDKN3 mRNA诊断高、低级别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截断值为5.317,灵敏度为63.8%,特异性为94.4%;FOXA1 mRNA诊断高、低级别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截断值为0.740,灵敏度为70.7%,特异性为97.2%。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DKN3、FOXA1 mRNA表达量上升,且高级别直肠癌患者二者表达量显著高于低级别直肠癌患者,CDKN3、FOXA1 mRNA参与直肠癌病情进程与发展,对高、低级别直肠癌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王凡刘伟李强王建勋张四新
- 关键词:直肠癌
- 自制经脐单孔通道腹腔镜胆囊切除30例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经脐单孔通道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 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唐山市协和医院普外科应用自制经脐单孔通道完成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12 min,平均71 min,术后未发生胆漏、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复查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基本达到腹壁“无瘢痕”的效果,患者对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实现腹壁无瘢痕,较传统腹腔镜外科技术而言操作难度较大,可以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开展.
- 张凤新王刚刘伟王凡李云川李强
- 关键词:经脐手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橘红素通过调控AMPK/SIRT3信号轴影响胃癌AGS细胞自噬的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橘红素(tangeretin,Tan)通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2related enzyme 3,SIRT3)信号轴对人胃癌AGS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5、10、30、60、120μmol·L^(-1))Tan分别作用于AGS细胞24、48、72 h,用MTT法检测Tan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情况;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an组、激动剂组,其中Tan组、激动剂组分别用IC_(50)的Tan、AMPK激动剂A-769662处理细胞,对照组不做处理,培养48 h后,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泡,用MDC染色法观察细胞自噬情况,用qRT-PCR法检测AMPK以及SIRT3基因诱导量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AMPK、p-AMPK、SIRT3、LC3II、p62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24、48、72 h后,AGS细胞对Tan的IC_(50)值分别为(46.42±5.62)、(59.76±7.01)、(83.56±8.86)μmol·L^(-1),不同浓度的Tan作用于细胞,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随着Tan浓度的升高,细胞形态变化程度加剧;透射电镜下对照组有少量自噬泡形成,Tan组无自噬泡形成,激动剂组有大量自噬泡形成;MDC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an组的荧光强度较弱,激动剂组的荧光强度较强;与对照组比较,Tan组SIR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激动剂组SIR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Tan组比较,激动剂组SIR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Tan组细胞中p-AMPK、SIRT3、LC3I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激动剂组p-AMPK、SIRT3、LC3I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Tan组比较,激动剂组细胞中p-AMPK、SIRT3、LC3I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各组细胞中AMPK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n可抑制人胃癌AGS细胞发生自噬,可能�
- 李强王刚王凡李玉庆
- 关键词:胃癌自噬
- CBX4和NET-1在原发性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21年
- 目的探究染色盒同源物4(CBX4)和新四极体-1(NET-1)在原发性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并对二者致癌作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唐山市协和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直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X4和NET-1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BX4和NET-1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分析二者在原发性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原发性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原发性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BX4和NET-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0%、68.0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8.00%、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直肠癌组织中的CBX4和NET-1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及肿瘤最大径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分化程度、有无浆膜浸润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X4和NET-1在原发性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7,P<0.05)。术后随访发现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32.00%(16/50),CBX4和NET-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1.62%(8/37)、17.65%(6/34),明显低于CBX4和NET-1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61.54%(8/13)、62.50%(1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CBX4、NET-1表达水平都是影响原发性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BX4和NET-1在原发性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与患者TMN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浆膜浸润相关,且二者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可能成为评价原发性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
- 王凡王明辉王建勋张四新
- 关键词:直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