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小飞
- 作品数:19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MAGEA12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12(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 gene A12,MAGEA1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GIST危险度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5例GIST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法,明确GIST组织异常信号通路及异常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验证90对GIST组织中异常表达基因MAGEA1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χ2检验分析MAGEA12的表达水平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CA显示GIST组织基因表达谱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SEA发现,GIST组织中多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异常高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MAGEA12是GIST组织中表达上调最高的基因(表达升高25倍);qRT-PCR验证了MAGEA12在GIST样本中显著高表达,且与GIST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结论:MAGEA12在GIST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GIST危险度相关,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 仲铭洋于卓群兰东旭程周扬吴寒支小飞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 胃癌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与上皮型钙粘附素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上皮型钙粘附素(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胃癌切除术并经病理确证的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各83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1、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SIRT-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0. 7%(67/8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31. 3%(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2. 5%(27/83),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6. 7%(7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IRT-1、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P> 0. 05);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情况显著相关(P <0. 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SIRT-1与E-cadherin蛋白水平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 512,P=0. 001)。结论胃癌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提示SIRT-1、E-cadherin是判断胃癌转移情况及复发率的潜在标志物。
- 支小飞华如衡于鹏飞朱建伟
- 关键词:胃癌上皮型钙粘附素淋巴结转移
- 胃肠道间质瘤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2015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8例GIST患者,提取外周静脉血中单核细胞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DOG1基因的表达,并根据危险度分级,每1~3个月检测1次.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DOG1最高表达量为3×10-5,58例GIST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达到52%.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大小(x2=17.872,P=0.000)和核分裂象(x2=10.945,P=0.011)密切相关,其监测复发或转移结果与CT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85,P=0.000).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患者无病生存期短于阴性患者(12.4个月比28.7个月,P=0.038).结论 GIST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可以作为一个动态监测病情的指标.
- 李强支小飞姜胜华马欣玥帅敏张嘉轩陶然王伟秦军刘建明鞠少卿马利林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
- hMUC4通过HER2介导的胃癌耐药及机制研究
- 目的:研究人黏蛋白4(MUC4)及HE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胃癌常规化疗及靶向HER2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UC4及HE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构建MUC4的干扰慢病毒并感染人胃癌HER2...
- 支小飞徐皓徐泽宽
- 文献传递
- 活性氧抑制剂增强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活性氧抑制剂在胰腺癌细胞中促进吉西他滨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分为对照组、吉西他滨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组和吉西他滨+NAC组,分别采用PBS、吉西他滨、NAC和吉西他滨+NAC进行处理。处理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细胞中活性氧表达情况及细胞凋亡率,采用显微镜观察4组药物处理后存活细胞数,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4组细胞中p2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mRNA表达情况。结果处理48h后,吉西他滨组活性氧阳性表达率[(67.32±3.75)%]、p21mRNA(52.26±1.53)和IL-8mRNA表达量(27.05±0.74)明显高于对照组[(25.32±2.23)%、0.95±0.08、0.90±0.10]、NAC组[(36.73±5.42)%、5.26±0.89、3.23±0.97]和吉西他滨+NAC组[(45.32±7.23)%、31.24±3.24、7.33±0.56](P<0.05),吉西他滨+NAC组高于对照组(P<0.05);吉西他滨+NAC组存活细胞数[(1.06±0.07)×104个/mL]明显少于对照组[(4.23±0.40)×104个/mL]、吉西他滨组[(1.97±0.03)×104个/mL]和NAC组[(4.17±0.56)×104个/mL](P<0.05),吉西他滨组少于对照组和NAC组(P<0.05),对照组与N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NAC组细胞凋亡率[(49.23±3.07)%]明显高于对照组[(9.63±3.37)%]、吉西他滨组[(25.32±5.15)%]和NAC组[(15.57±5.76)%](P<0.05),吉西他滨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吉西他滨组与N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氧抑制剂NAC可提高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敏感性,可能与活性氧抑制剂能明显促胰腺癌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中IL-8、p21基因表达有关。
- 宋瑶赵洪瑜周兴芹陈文娟支小飞向田直史季斌
- 关键词:胰腺癌吉西他滨活性氧化疗耐药
- Sandwich教学法在胃肠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Sandwich教学法在胃肠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医学本科生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Sandwich教学授课。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阶段性试卷测试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成绩38.57±5.53分,病例分析成绩39.17±5.87分,高于对照组的36.23±4.33分和37.27±5.1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升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andwich教学法可提高胃肠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 薛万江胡懿淋陈曦马彭支小飞陶然冯盈
- 关键词:临床见习胃肠外科
- 外周静脉血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瘤细胞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0例GIST患者(观察组)和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DOG-1表达量,分析外周静脉血肿瘤细胞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影响复发与转移的因素。结果对照组外周静脉血DOG-1表达量最高为3.5×10-5,高于此值定义为GIST肿瘤细胞阳性。观察组患者GIST肿瘤细胞阳性者59(49.2%),DOG-1表达量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危险分级、抗平滑肌抗体和Ki-67密切相关(P<0.05)。观察组32例有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患者中,28例GIST肿瘤细胞阳性,且无病生存期短于GIST肿瘤细胞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IST肿瘤细胞阳性患者的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5.763倍(P<0.05)。结论 GIST患者外周静脉血DOG-1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指标。
- 陈培生支小飞马欣玥帅敏李强张嘉轩孙世瑜方浩卞龙俊陶然王伟秦军马利林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间质瘤患者服药前后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意义的中国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10家中心收治的60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纳入横断面研究,患者分别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9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南京鼓楼医院(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例)、南京军区总医院(2例)、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2例)、山东省立医院(2例)、江苏省肿瘤医院(2例)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在患者服药前后选取时间点采集血样,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检测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与用药剂量、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对于不能耐受每日剂量为400mg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3例),给予每日300mg后,其血浆伊马替尼浓度与400mg剂量患者(53例)相近(P=0.527);但每日剂量为600mg的高危患者(4例)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高于400mg剂量患者(P=0.000)。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mg、持续服用90d的患者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其体表面积显著负相关(R2=0.074,P=0.035);而与年龄、肌酐清除率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以及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其中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相比于楔形切除术、肠切除术及其他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持续用药超过90d后,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mg的患者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白细胞计数
- 徐皓马利林徐为管文贤汪宝林李国立苗永昌李乐平陈环球于吉人王永庆孙鲁宁杨力张殿彩李沣员支小飞王吉伟徐江浩徐泽宽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血浆浓度
- 循环肿瘤细胞监测在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转移,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或肿瘤最大径>10 cm、或伴有肝转移、或预计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未行手术者;(4)首次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显示为PDGFRA基因18外显子的D842V突变;(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倍正常值上限;(3)血清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4)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红蛋白<60 g/L;(5)肌酐>1倍正常值上限;(6)入组前12个月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生理或精神问题,经研究者判断,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剔除入组后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按方案服药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使用定量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DOG⁃1表达量,并把DOG⁃1/β⁃肌动蛋白值>3×10^(-5)作为GIST的CTC阳性界值。分析CTC阳性率、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CTC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将治疗后1个月的“DOG⁃1降低量/DOG⁃1基础量”作为评估靶向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39例为局部晚期GIST,29例GIST伴肝转移;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1~74(51.2±11.8)岁。全部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后,有43例评估为部分缓解,11�
- 范江彬支小飞陈思俊朱建伟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循环肿瘤细胞靶向治疗
- CCDC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3
- 2020年
- 背景与目的:卷曲螺旋结构域(CCDC)家族蛋白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其中成员CCDC34在多种癌中过表达,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但其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与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GIST组织中CCDC34的表达和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GIST组织标本及30例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标本中CCDC34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标记),分析CCDC34表达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MVD计数与的关系;用慢病毒转染方法分别将CCDC34过表达载体与CCDC34干扰载体转染人GIST细胞系GIST882,建立CCDC34过表达GIST882细胞或CCDC34干扰GIST882细胞;将60只裸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皮下注射无处理的GIST882细胞(模型组)、CCDC34过表达GIST882细胞(过表达组)、CCDC34干扰GIST882细胞(干扰组),建立移植瘤模型。3周后处死各组裸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MVD,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PI3K、p-Akt、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CCDC34在GI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90.16% vs.27.5%,χ~2=10.295,P=0.001)。CCDC34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和局部侵犯、坏死及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CCDC34蛋白表达与MVD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01)。与模型组比较,过表达组植瘤组织MVD及PI3K、p-Akt、VEGF-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干扰组以上指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均P<0.05)。结论:CCDC34在GIST中表达升高,CCDC34过表达可以促进的血管生成,从而致GIST进展,其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故该通路可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靶点。
- 支小飞陈思俊华如衡朱建伟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