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红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环境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蛋白组学技术在环境卫生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4年
- 王保红何继亮
- 关键词:蛋白组学技术环境卫生人类基因组图谱生物标志物
- 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工人的遗传损伤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用3个遗传终点来研究接触甲氨喋呤(MTX)工人的遗传损伤。方法外周血分别来自21名生产MTX工人和21名对照组工人。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hprt基因突变试验和TCR基因突变试验对两组人群进行检测。结果工人组平均微核率(MNR)、平均微核细胞率(MCR)分别为10.10‰±0.95‰和8.05‰±0.75‰,明显高于对照组(5.48‰±0.82‰和4.38‰±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人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尾长(MTL)分别为(1.30±0.06)、(0.07±0.0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平均尾相(MT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组的hprt和TCR平均突变率分别为1.00‰±0.02‰和(6.87±0.52)×10-4,明显高于对照组[0.86‰±0.01‰和(1.67±0.14)×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产MTX工人某种程度上存在遗传损伤。
- 邓红平章云涛何继亮张美辨金力奋郑伟楼建林王保红
- 关键词:抗肿瘤药
- 1.8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h和21h检测1.8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 王保红鲁德强金力奋郑伟楼建林邓红平李晴宇何继亮
- 关键词:化学诱变剂DNA损伤效应比吸收率人外周血彗星试验暴露后
- 彗星试验检测紫外线暴露后人淋巴细胞DNA修复能力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用彗星试验评价人紫外线暴露后淋巴细胞DNA修复能力。方法 男女各 6名供血者 (2 6岁 )的淋巴细胞分成 3组 :紫外线 (UVC)组、UVC加新生霉素 (NOV)组、UVC加阿非迪霉素(APC)组。UVC波长 2 5 4nm ,照射剂量为 1.5J m2 ,于照射前和照射后 30、6 0、90、12 0、180、2 4 0min用彗星试验检测上述 3组DNA单链断裂 (SSB) ,计算DNA修复率 (DRR) ,用DRR评价 3组样本的修复能力。结果 3组样本彗星平均尾长 (MTL)最大值主要出现于UVC照射后 90min。UVC组DRR范围为6 2 .84 %~ 98.71% ,平均为 81.84 % ,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NOV和APC组的平均DRR分别为 5 2 .98%和 39.5 7% ,明显低于UVC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彗星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测定DNA修复能力的方法 ,DRR可反映个体DNA修复能力。
- 郑伟何继亮金力奋楼建林王保红
- 关键词:彗星试验紫外线淋巴细胞DNA修复能力致癌因素
- 1.8GHz微波对紫外线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1.8GHz(比吸收率为3W/kg)微波(MW)对紫外线(UV)诱发的人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采自3名健康青年,体外实验暴露波长为254nm的UV,剂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50和2.00J/m^2;微波暴露0、1.5、4.0h。并设UV与MW的联合暴露组,处理后淋巴细胞再培养0、1.5和4.0h,用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MW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所诱发的DNA损伤(平均尾长MTL)分别为(1.71±0.09)、(2.02±0.08)、(2.27±0.17)、(2.27±0.06)、(2.25±0.12)和(2.24±0.11)μm,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96±0.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V与MW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MTL,在培养1.5h时,部分剂量组低于相应的UV组;在培养4h时,部分剂量组高于相应的U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1.8GHz微波暴露1.5~4.0h后未见人淋巴细胞DNA损伤增加,但经不同的培养时间,能增强或降低UV所诱发的DNA损伤效应。
- 王保红鲁德强金力奋陈士杰楼建林郑伟何继亮
- 关键词:微波紫外线DNA损伤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