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新生儿专用的腰穿包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专用的腰穿包,包括腰穿包本体,所述腰穿包本体中设置有腰穿针组件,所述腰穿针组件包括腰穿针针管,所述腰穿针针管上连通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上连通有锥形通管;所述腰穿包中还设置有采集管,所述采集管与腰...
- 樊子川王亚娟杨盛男陈瑛张迪李颖李铁耕
- 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例
- 2022年
- 报道 1例新生儿期起病、StAR基因变异导致的经典型先天性类脂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以肤色深、纳差为主要临床表现, 合并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 000 pg/ml, 17-羟孕酮0.53 ng/ml, 予氢化可的松、9α氟氢可的松及口服氯化钠等治疗, 好转出院。高通量全外显子测序显示类固醇生成急性调控蛋白基因StAR存在c.719delC和c.709A>C复合杂合变异, 家系验证变异分别来自于患儿父母。
- 陈瑛李莉王亚娟张迪杨敏娜
- 关键词:婴儿
- 早产儿微小脲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10例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共收治新生儿2890例,送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标本373份(来自157例患儿),检出Up序列12份(来自10例患儿),未检出解脲脲原体序列。检出Up的10例患儿均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Up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特点。结果10例Up感染新生儿均为早产儿,出生胎龄(28.3±2.6)周(范围25+3~33周+1)。7例经阴道分娩娩出;8例孕母存在胎膜早破;7例孕母产前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或/和C-反应蛋白升高;1例孕母患解脲支原体阴道炎。10例患儿均在基础疾病控制平稳后再次出现病情变化,均以呼吸系统表现为主,包括血氧饱和度下降、生后第2天胸部X射线片可见弥漫网格样改变、肺炎、肺不张等,部分伴有发热、心率下降、皮肤灌注不良、周身散在瘀斑等,2例发生心力衰竭。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监测血常规9例患儿白细胞计数仍升高明显,C-反应蛋白仅轻度升高或正常。7例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其中4例中重度。mNGS检出Up结合临床表现明确Up感染后,均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疗程个体化,中位住院时间58.5 d(范围26~100 d),均痊愈出院,随访发现3例患儿存在呼吸系统后遗症。结论早产儿在基础疾病控制平稳后如病情变化,以呼吸系统异常为主,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仍高,应注意Up感染,mNGS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尽早启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可改善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
- 鲁清林杜越陈瑛张迪李颖王亚娟
- 关键词:早产
- 血小板参数与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并发症和住院时长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血小板参数与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参数是否有助于反映早产儿严重合并症的发生和预测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生后第1天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质量指数(PMI)]。分别将合并脑室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3种疾病的患儿按疾病不同程度、出院时矫正胎龄分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及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这3种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其对早产儿中严重并发症和住院时长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中重度IVH、中重度BPD和中重度NEC的发生率分别为8.5%、22.0%和5.1%。(1)中重度IVH组的PMI较非中重度IVH组显著降低,且PMI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中重度IV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08,95%CI:0.000~0.255,P=0.021),PMI预测中重度IV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95%CI:0.744~0.905,P<0.001),最佳截点为1.77 fl/nl。(2)中重度BPD组MPV较非中重度BPD组显著升高,且MPV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13,95%CI:1.840~7.095,P<0.001),MPV预测发生中重度BPD的AUC为0.784(95%CI:0.704~0.865,P<0.001),最佳截点为11.05 fl。(3)住院时间长组的MPV高于住院时间短组,调整胎龄、小于胎龄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母亲妊娠期HELLP综合征、胎膜早破、中重度BPD、中重度NEC等因素后,MPV升高是住院时间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2,95%CI:1.307~3.221,P=0.002),预测住院时间长的AUC为0.656(95%CI:0.548~0.763,P=0.002),截点取11.35 fl时,敏感度为54%,特异度为82%。结论生后第1天的血小板参数与早产儿严重合�
- 陈瑛张迪王晓颖彭晓艳韩同英陈亮贾盛华李莉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参数住院时间早产儿并发症
- 双金利咽颗粒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 2017年
- 目的:探讨双金利咽颗粒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收治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单一治疗组、对照组及联合治疗组各40例,分别予以双金利咽颗粒、干扰素雾化、双金利咽颗粒联合干扰素雾化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及流涎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单一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双金利咽颗粒与干扰素雾化联合使用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明显。
- 陈瑛李莉
- 关键词: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干扰素
- 新生儿脲原体感染的危害及诊治进展
- 2024年
- 脲原体在育龄期妇女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率高,以微小脲原体为主,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但关于新生儿脲原体感染的研究较少,治疗标准尚不统一。本文对新生儿脲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机制、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新生儿脲原体感染的认识,指导新生儿脲原体感染的诊治及预防,减少相关并发症与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 杜越鲁清林邹沛岑陈瑛王亚娟
- 关键词:新生儿解脲脲原体
- 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胎龄<34周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按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关系。比较BPD患儿与无BPD患儿在不同胎龄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构成比及不同程度BPD患儿生后8周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C)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生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EC对BP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4例早产儿,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2例,发生率为65.0%,轻度、中度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别占23.7%(36/152)、50.7%(77/152)、25.7%(39/152),生后第4周EC达高峰(1.47×109/L)。EC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败血症、BPD、红细胞输注、气管插管及生后类固醇使用等临床特征相关,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因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24, 95%CI2.474~52.742,P=0.002)。生后第3周EC预测BPD发生的敏感度最高(78.1%),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31, 95%CI 0.663~0.799,P<0.001)。结论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EC在生后第4周达高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可能相关,生后第3周EC对预测BPD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陈瑛彭晓艳韩同英张迪胡晓明张利王晓颖李莉
-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增多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早产
-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早期识别和初步管理专家共识
- 2024年
- 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按起病时间的不同,败血症分为早发败血症(EOS)(绝大多数生后≤72 h起病)和晚发败血症(生后>72 h起病)。其中,EOS主要是新生儿在分娩前或分娩时获得,病原微生物多来自母亲泌尿生殖道。新生儿临床表现与产妇危险因素是评估EOS发生风险的重要标准[1]。我国新生儿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使用率过高、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疗程过长等重要问题。研究显示,近80%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人群出生后接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2]。我国NICU收治的<34周早产儿中,约85%接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3]。相当一部分血培养阴性的新生儿被错误诊断为“临床败血症”而接受长疗程抗菌药物治疗[4]。在除外感染的新生儿中,未能及时停用抗菌药物,导致使用疗程明显延长[3]。对新生儿EOS危险因素评估不恰当、忽视动态观察新生儿临床表现的关键作用、对非特异性感染指标的过度依赖和不恰当解读,可能是目前早期抗菌药物治疗占比高、疗程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形成新生儿EOS识别流程共识,以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早期识别和初步管理专家共识专家组张华岩毛健林振浪王亚娟贝斐岳少杰石静云应豪赵扬玉袁天明顾蔚蓉韩俊彦陈瑛沈艳青曹芯诚叶尔达娜·麻哈布力曹云蒋思远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抗菌药物治疗非特异性感染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败血症
- 一种防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涉及检测试剂盒技术领域,包括试剂管、干燥剂盒以及试剂箱,所述试剂箱的内部设置有展开组件,所述展开组件包括设置在试剂箱内部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
- 陈瑛 王亚娟 杜越 鲁清林 邹沛岑
- 新生儿蛋白C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蛋白C缺乏症(protein C deficiency, PCD)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基因特点, 提高临床对PCD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严重新生儿PC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婴儿"、"新生儿"、"蛋白C缺乏"、"蛋白质C缺乏"、"暴发性紫癜"和"newborn"、"neonate"、"protein C deficiency"、"purpura fulminans"为主题词, 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 总结已报道的新生儿PCD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本例患儿为足月女婴, 生后2 d逐渐出现血小板减少、颅内出血、皮肤多发暴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腹腔出血、高血压、门静脉及髂静脉血栓、视网膜剥离等表现, 蛋白C活性<10%。基因结果回报PROC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 父源c.314G>T(p.C105F)和母源c.1218G>A(p.M406I), ACMG变异评级均为疑似致病变异, 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住院6周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离院。检索到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新生儿病例文献共25篇, 涉及患儿29例, 其中男18例, 女11例;早产儿4例, 足月儿25例;生后7 d内起病28例;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暴发性紫癜及脏器血栓;记录蛋白C结果22例, 范围0~25%;记录PROC基因异常结果16例, 复合杂合变异10例。有预后记录的患儿22例, 11例死亡, 其中9例在3个月内死亡, 余均遗留严重智力运动发育障碍、癫痫及失明等后遗症。结论新生儿期发病的PCD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暴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脏器出血或血栓等, 起病急、症状重、病情进展快, 预后差、病死率高, 蛋白C水平检测及PROC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张利陈亮王晓颖米荣李莉陈瑛
- 关键词:暴发性紫癜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