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洁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细胞
  • 4篇节律
  • 3篇蛋白
  • 3篇血淋巴细胞
  • 3篇昼夜节律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外周血淋巴细...
  • 3篇基因
  • 3篇BMAL1
  • 3篇CLOCK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生物钟基因
  • 2篇昼夜节律性
  • 2篇节律性
  • 2篇白质
  • 1篇蛋白质组学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3篇南昌大学
  • 2篇南昌大学第二...
  • 2篇南昌大学第四...

作者

  • 9篇王洁
  • 5篇王国卿
  • 3篇余万霰
  • 3篇夏艳芝
  • 2篇童建
  • 2篇薛建
  • 2篇刘芬菊
  • 2篇刘丹丹
  • 1篇张玉英
  • 1篇俞家华
  • 1篇张永虹
  • 1篇傅春玲
  • 1篇蒋昕
  • 1篇陈绍平
  • 1篇徐媛媛
  • 1篇陈宇桦
  • 1篇吴昊昊
  • 1篇杨磊

传媒

  • 2篇辐射研究与辐...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南极越冬队员外周血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昼夜性节律表达赴南极前后对比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 1表达昼夜节律性变化。方法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中选择8名队员,平均年龄38岁,均为男性,在1个昼夜周期内设立6个时点(ZT):02:00、06:00、10:00、14:00、18:00和22:00,每一时点采集外周静脉血6mL,采集赴南极前后2组血样。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T)样品中核心钟基因Clock和Bmal 1的mRNA表达量,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进行赴南极前后对比。结果赴南极前,8个样本Clock和Bmal 1的mRNA表达均有显著昼夜节律特征(P<0.05),Clock的峰值相位位于-335.85±13.80,Bmal 1的峰值相位位于-307.12±8.17。赴南极后,仅2例Clock和3例Bmal 1表达还存在显著昼夜节律变化。Clock的峰值相位移位到-42.28±5.27,Bmal 1的同峰值相位移位到-184.58±29.58。结论南极特殊周期环境对人体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会产生影响。
余万霰陈绍平夏艳芝王国卿王洁张永虹
关键词:CLOCK基因外周血淋巴细胞
双基因联合放射提高脑胶质瘤疗效的研究进展
2012年
基因方法治疗脑胶质瘤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而双基因结合治疗研究倍受关注。基因–放射联合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思路,它实施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联合的策略。本工作在综述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双基因与放射联合的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
徐媛媛蒋昕杨磊王洁刘芬菊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治疗
CD4^+CD25^+、CD4^+CD69^+和CD4^+HLA-DR^+T淋巴细胞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CD4+CD25+、CD4+CD69+和CD4+HLA-DR+T淋巴细胞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情况。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30岁,平均25岁。预先在昼夜节律模式条件(16h-light:8h-dark cycle,LD)下生活1周:室温25±1oC,起床时间:7:00,睡眠时间(无光照期):23:00~7:00,早餐时间:7:30~8:00,午餐时间:11:30~12:00,晚餐时间:5:00~6:00;睡眠时光照强度<0.1 Lux;受试者自由饮水,无烟酒嗜好,日常活动和饮食成分基本一致。随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h抽取各受试者外周血3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CD4+CD69+和CD4+HLA-DR+T淋巴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在自然光制下,CD4+CD25+、CD4+CD69+和CD4+HLA-DR+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量均呈现昼高夜低的节律性振荡(P<0.05),但各细胞相对数量变化的峰谷时点略有不同。结论:人外周血CD4+CD25+、CD4+CD69+和CD4+HLA-DR+T淋巴细胞的变化均存在着昼夜节律性特征。
薛建刘丹丹王洁王国卿
关键词:CD69HLA-DR昼夜节律
蓝斑H_1受体介导应激对颈动脉窦反射的抑制作用
2008年
目的揭示蓝斑H1受体在应激对颈动脉窦反射(CSR)抑制中的作用。方法应激1周的SD大鼠,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求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反射特征参数,观察蓝斑注射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CHL)对应激条件下CSR的影响。结果蓝斑内注射CHL(0.5μg/μl)导致应激大鼠ISP-MAP关系曲线显著下移,反射参数中阈压、饱和压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均减小,而MAP变动范围与反射最大增益加大,这些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蓝斑注射相同剂量的CHL对非应激大鼠的CSR无明显影响(P>0.05);蓝斑内注射CHL不能使应激的CSR水平完全恢复到非应激给药后水平。结论蓝斑H1受体参与应激对CSR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应激效应中尚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刘丹丹王洁薛建张玉英王国卿
关键词:颈动脉窦反射应激平均动脉压
凝溶胶蛋白在C57BL/6小鼠急性放射肺损伤中的表达
2013年
为研究小鼠辐射诱导肺损伤后凝溶胶蛋白(Gelsolin,GSN)在血浆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采用4 Gy和20Gy剂量的X射线对C57BL/6小鼠进行全身及胸部单次照射。且在照射后取不同时间点ELISA Kit检测小鼠血浆型Gelsolin(Plasma GSN,pGSN)蛋白含量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胞浆型Gelsolin(Cytoplasmic GSN,cGSN)蛋白含量。同时,检测20 Gy X射线胸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右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总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全身照射组小鼠在照射后24 h时,pGSN水平降低,而胸部照射组pGSN水平在24-48 h持续降低,下降速度慢于全身照射组,之后两组pGSN均逐渐上升。在照射后24 h时小鼠肺组织cGSN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照射后48 h时则高于正常水平,48-96 h持续下降。但在照射后96 h时全身照射组cGSN含量恢复到正常,胸部照射组仍高于正常水平。小鼠胸部照射后在24 h时,右肺BALF中细胞总数和总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约达正常值的16倍,24-96 h持续下降,与肺组织cGSN含量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推测GSN可能促进急性放射肺损伤的修复。
吴昊昊王洁陈宇桦陈树壮俞家华刘芬菊
关键词:凝溶胶蛋白肺损伤
蛋白质组学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王洁童建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有机体
中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昼夜性节律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在南极越冬的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表达昼夜节律性变化。方法: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中选择8名队员,平均年龄38岁,均男性,在一个昼夜周期内设立6个时点(ZT):02、...
夏艳芝余万霰王国卿王洁陈绍平张永虹
关键词:BMAL1昼夜节律外周血淋巴细胞
文献传递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心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昼夜节律性表达被引量:4
2010年
探讨自然光制下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昼夜节律性表达。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T)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核心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mRNA表达量,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发现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mRNA表达呈昼夜节律性振荡(P<0.05),Clock的峰时和谷时分别位于ZT13和ZT1,Bmal1的峰时和谷时分别位于ZT12和ZT24;两个基因在所检测的各个昼夜时点中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Bmal1的表达水平较Clock降低;二者表达的峰值相位、振幅、峰时和谷时相一致(P>0.05),但Bmal1转录的中值水平以及峰时mRNA水平和谷时mRNA水平降低(P<0.05)。提示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表达存在同步化的昼夜节律性转录特征。
夏艳芝傅春玲王洁余万霰王国卿
关键词:CLOCKBMAL1昼夜节律外周血淋巴细胞
双向电泳法测定辐照前后大鼠淋巴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用双向电泳方法分析γ射线照射后辐射损伤期和修复期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 ,以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与修复的机制。方法 采用 2Gy全身照射SD大鼠 ,分别于辐照前和辐照后 2 4、72h取外周血 ,分离淋巴细胞 ,制备蛋白样品 ,进行双向电泳测定。电泳胶银染显色 ,用ImageMaster 2DElite软件对获得的蛋白图谱加以分析 ,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与辐照前相比 ,有 7个蛋白点在照后 2 4、72h表达消失 ;4个蛋白点在辐照后 2 4h表达减弱 ,72h表达消失 ;6个蛋白点在辐照后 2 4、72h表达减弱 ;6个蛋白点在照后2 4、72h表达增强。结论 大鼠辐照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和辐射诱导的损伤及应激反应有关。
王洁童建
关键词: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