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
- 作品数:32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荣誉与自我认识:亚里士多德论豪迈被引量:5
- 2016年
- 在亚里士多德讨论的所有伦理德性中,"豪迈"(megalopsychia)是引发争论最多的一个。本文从《后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豪迈作为定义统一性问题的例子入手,讨论亚里士多德在两部主要伦理学著作中界定豪迈的尝试。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荣誉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引发了荣誉的地位问题、豪迈的独立性问题、豪迈的依赖性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关于小荣誉及其自我认识的问题。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转变了论述的重点,提出了以自我认识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以此来统一豪迈者对荣誉的态度,同时提出了一种涉及较小荣誉的无名德性,这样就成功地解决了《欧德谟伦理学》中遗留下来的困难。这一讨论有助于我们厘清两部伦理学著作的关系,以及围绕豪迈的诸多争论。
- 刘玮
- 关键词:豪迈荣誉自我认识《尼各马可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城邦类比被引量:3
- 2013年
- 在有关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中,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乃是重要的论题,但这类讨论却几乎没有吸引亚里士多德学者的目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起点开始讨论政治哲学,因此无须将灵魂的问题引入讨论。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六种灵魂状态(神圣的德性、德性、自制、不自制、恶性、兽性)和六种类型的政体(君主制、贤人制、政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之间可以建立某些类比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灵魂和城邦的这两个方面,也可以对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个人、家庭、城邦三者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 刘玮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
- 亚里士多德论德性的四重统一被引量:14
- 2016年
-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德性统一论",这个论题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的一个重要共识,但是,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表达和理解方式。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至少有三种关于德性统一论的不同表述,而亚里士多德继承、修正和发展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这个论题,在他自己的德性理论中提出了关于德性统一的四重论证:伦理德性可以在普遍正义"之中"或"通过"普遍正义得到统一,也可以在豪迈"之中"得到统一,还可以"通过"明智这种理智德性得到统一,而最终所有的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都在拥有智慧的哲学家"之中"达到了最终的统一。
- 刘玮
- 关键词:正义豪迈
-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需要“意志”?
- 2022年
- 近来国内有学者撰文批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伦理学因为缺少了“意志”概念,在确立行动主体、为行动归责和解释行动自由方面存在无法解决的困难,只有当“意志”概念被奥古斯丁甚至康德发明之后,这些问题才能得以缓解或解决。文本表明,这种观点不过是“进步主义”的老生常谈,缺少哲学史的细致考察,对重要概念缺少必要的说明和前后一致的使用,对亚里士多德核心文本存在较多误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有充分的理论和概念资源,无需奥古斯丁或者康德意义上的“意志”概念,就可以解决行动主体、归责和自由的问题。
- 刘玮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意志
- 为僭主出谋与为君主献策——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现实主义被引量:5
- 2011年
-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宣称自己教导"有效真理",也就是某种政治现实主义,从而与之前的传统决裂。但是对比考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V.10-11)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相关教导却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似乎早于马基雅维利近两千年就已经以自己的名义明白无误地昭示了那些"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真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在有意教导邪恶的意义上背离之前政治哲学传统的观点。
- 刘玮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
- 亚里士多德论完美的友爱被引量:3
- 2022年
- 自足之人是否需要朋友?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花了很大的篇幅,用相当复杂的论证讨论了这个问题,在另一部有时被归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大伦理学》中也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述几部作品到底给出了几种答案?它们表面看来有所不同的答案内部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哪个才是亚里士多德最终的答案?这些问题在解释者中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到,《大伦理学》中的论证与《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存在实质性的差别,不能用于阐释后两者中的理论;《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讨论虽然存在细节上的差别,但是核心观点高度一致,都认为朋友给自足之人带来了审美性的快乐,因而是值得拥有的。
- 刘玮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足友爱
-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以自爱为基础吗?
- 2024年
- 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理解友爱与自爱的关系时,学者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和一个激烈的争论。共识是,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爱是友爱的基础,我们对友爱的理解来自我们对自己的爱;争论是,如果卑劣者的灵魂内部也要经历冲突,那么卑劣者与不自制者是否还有区别?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里的相关讨论,会发现他并非真的认为友爱来自自爱,相反,自爱是通过类比我们与他人的友爱得到理解的。卑劣者灵魂中的冲突是“历时性的”,而非像不自制者那样是“共时性的”,从而我们可以将卑劣者与不自制者进行类比的同时,保持二者的区分。
- 刘玮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爱友爱
- “斯多亚哲学”专题导言
- 2018年
- 在整个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中,斯多亚学派是一个非常丰富、高度体系化、学术传承源远流长的学派。但是由于大量早期文本失传、学派内部存在大量争论、历史时代变迁、希腊和罗马截然不同的语境等诸多问题,使得研究斯多亚学派的思想变得困难重重。
- 刘玮
- 关键词:斯多亚学派
- 斯多亚学派的普遍物理论
- 2018年
- 学者们通常不认为斯多亚学派有关于普遍物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有限的资料里重构这一带有原创性的理论。斯多亚学派将普遍物看作'方便的虚构',因为对于斯多亚学派而言,只有个别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普遍物并不是观念,而是思想构建和虚构出来的对象,即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逻辑和形而上学上的边缘地位,并不妨碍它们在认识论上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在辩证法中使用这些概念。
- 大卫·塞德利刘玮
- 大地之子:斯多亚学派是形而上学的野蛮派吗?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要论证斯多亚学派关于物质性事物的论述,让他们关于物体的理论同时成为关于原因、能动性和理性的理论。本文意在给斯多亚学派与柏拉图《智者》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对斯多亚学派来讲,研究物质性的事物,而非研究'存在',才是对实在最基本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确实是《智者》中说到的'大地之子'。但他们是一种更精致的大地之子,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更加复杂的关于物质性事物的理论。这个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物质性的神充盈在通常的物体之中,从而使那些物体获得了个体性。物质性的神是宇宙中一切运动和行动的唯一原因。
- 卡恰·玛利亚·福格特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