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洋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国家级自然保...
  • 3篇保护区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物多样性保...
  • 2篇体系建设分析
  • 1篇对光
  • 1篇悬浮泥沙
  • 1篇英文
  • 1篇有效管理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泥沙
  • 1篇菹草
  • 1篇苗生长
  • 1篇截留
  • 1篇截留作用
  • 1篇光合效率
  • 1篇浮泥

机构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浙江省环境保...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5篇郑海洋
  • 4篇王国祥
  • 2篇刘玉
  • 1篇郭长城
  • 1篇冯冰冰
  • 1篇徐网谷
  • 1篇何伟
  • 1篇王智
  • 1篇蒋明康
  • 1篇葛绪广
  • 1篇杨文斌
  • 1篇毛志刚
  • 1篇周崴
  • 1篇卓明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Asian ...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数量、面积和类型结构方面,介绍了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指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严格控制发展面积、合理优化空间网络体系设计、加强有效管理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郑海洋王国祥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09年
从数量和面积、类型结构两方面介绍了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截止2007年底,中国共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总面积9365.58万hm2,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但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结构不尽合理。分析了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占面积比例过大,加重了保护区的经费保障负担,影响了管理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一些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尚未纳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影响,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提出了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合理优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网络体系;控制规模、确保质量,重点加强以保护空缺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能力;继续加大科研监测力度,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
郑海洋王国祥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对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挟沙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泥沙的截留率随水体泥沙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水体含沙为120 mg/L时截留率达31.15;仿沉水植物填料的密度越大,截留率越大。
葛绪广王国祥郭长城冯冰冰刘玉毛志刚郑海洋周崴
关键词:悬浮泥沙截留
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在阐述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2008年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对浙江省的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配置、规章制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保护对象变化动态、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管理人员编制、运行经费保障、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功能区划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郑海洋蒋明康卓明王智徐网谷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
菹草石芽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温因子的响应被引量:9
2009年
试验分冬夏2季进行。冬季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菹草石芽在弱光环境下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弱光对菹草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冬季试验共设6个光照处理,即:2×104~5×104(对照,晴天中午最大[光]照度)、350~450、160~260、60~80、30~50、0~30lx,试验时间为67d。夏季试验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研究高温条件下石芽萌发的[光]照度阈值。夏季试验设6个光照处理,即:1400、970、660、450、160、120lx。结果表明:(1)冬季试验,栽培45d时菹草石芽全部萌发,光照对石芽萌发无显著影响;夏季水温(32±1)℃条件下,石芽萌发的[光]照度阈值为120~160lx,[光]照度达到1400lx,石芽就能够达到自然萌发率。(2)菹草幼苗生长前期,5个弱光处理菹草株高生长速率(约1.20cm.d-1)快于光照较充足的对照(0.92cm.d-1);幼苗生长后期,对照菹草生长速率(3.15cm.d-1)快于5个弱光处理菹草生长速率(1.09cm.d-1),且各处理叶片数并未随株高的增加而增加。(3)冬季试验,菹草石芽萌发后的第39天,对照及各处理菹草幼苗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随着[光]照度的减弱而下降,弱光对菹草幼苗光系统Ⅱ(PSⅡ)产生显著影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随[光]照度的减弱而增加,对菹草幼苗叶片PS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从快速光响应曲线可以看出,长期光照不足导致菹草植株的光响应能力显著降低。
杨文斌王国祥郑海洋何伟刘玉
关键词:菹草幼苗生长光合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