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帆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儿童缺铁性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中的变化
-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儿童缺铁性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中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缺铁性贫血儿童、39例β-地中海贫血儿童,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静脉血的红细胞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
- 李帆帆李绵绵
-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Β-地中海贫血网织红细胞参数
- 文献传递
- 腺相关病毒介导靶向凝血因子Ⅻ的shRNA抗血栓研究
- 研究背景: F12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其编码蛋白质为凝血因子Ⅻ,全长为615个氨基酸,是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靶向抑制凝血因子Ⅻ可以有效延缓血栓形成,或可替代传统抗凝药物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
- 李帆帆
- 关键词:腺相关病毒短发卡RNA
- 一个Gly363Ser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1例凝血因子X(coagulable factorX,F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并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fibrinogen,FIB)及血浆FⅡ活性(F1Iactivity,FⅡ:c)、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血浆FⅨ活性(FIXactivity,FIX:c)、血浆FX活性(FX activity,FX: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ELISA法检测FX抗原含量(FX antigen,FX:Ag);用PCR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正向和反向测序;同时对100名健康对照DNA相应突变区域测序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序列和蛋白质构象改变特点及同源比对分析。结果先证者PT、APTT、FX:C、FX:Ag均有异常,分别为16.1s、49.0s、27%、56%,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PT、APTT、FX:C、FX:Ag分别为14.8s、37.4s、44%、34%;先证者外祖母PT、APTT、FX:C、FX:Ag分别为15.8S、42.2S、31%、45%;父亲的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均为F10第8外显子g.28076G〉A杂合突变,导致P.Gly363Ser,父亲无此突变。P.Gly363Ser突变导致FX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该先证者的家系中存在F10遗传性杂合突变g.28076G〉A(P.Gly363Ser),且该突变与FX水平降低有关,为国内尚未见报道的突变。
- 陈陶李帆帆舒旷怡柳洁沈晨芳章赵华金速速王晓欧江明华
- 关键词:凝血活性
- 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 2020年
-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间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的第2代和第4代CAR-T细胞,并比较两者在体内外的性能差异。方法ELISA检测CAR-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手工计数检测其增殖存活能力;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其趋化性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亚型分布;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检测其杀伤效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第2代h4BBz CAR-T细胞的CAR表达率为(74.280±4.384)%,第4代h4BBz-7.19 CAR-T为(67.220±4.013)%;h4BBz-7.19 CAR-T细胞能够分泌IL-7和CCL19,使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较h4BBz CAR-T细胞强,存活能力相当。在亚型分布中,两种CAR表达率在CD4+T细胞群和CD8+T细胞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但h4BBz-7.19 CAR-T细胞中的Naive和T记忆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TSCM)亚群在CD4+T细胞群或CD8+T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均较h4BBz CAR-T细胞高。在杀伤试验中,h4BBz-7.19 CAR-T细胞在低效靶比时显示出较h4BBz CAR-T细胞更强的杀伤效率(效靶比为1∶1、2∶1、5∶1、10∶1、20∶1时的P值分别为:P1∶1=0.004、P2∶1=0.0006、P5∶1<0.0001、P10∶1=0.022、P20∶1=0.116),且其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的表达水平较h4BBz CAR-T细胞低。在NOG小鼠肺癌转移模型中,h4BBz-7.19 CAR-T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较对照组缓慢,其生存时间更长(P=0.0038),且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无影响。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通过分泌IL-7和CCL19增强增殖存活、渗透趋化和特异性杀伤活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从而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帆帆陈辉陈辉高基民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白细胞介素-7
- 一例FGG IVS7-12A>G剪接位点变异导致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表型及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 王晓欧杨啸王锦乐舒旷怡李帆帆杨威阮积晨王施施江明华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分析剪接位点
- 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4-h尿蛋白、MPV、PDW、APTT、TT、P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分别为0.879、0.611、0.820、0.704、0.657、0.621。联合PDW、APTT和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890,当截断值取33.360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和81.8%;联合PDW、24-h尿蛋白和AP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917,当截断值取35.625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86.4%。结论24-h尿蛋白、MPV、PDW、APTT、TT和PT可用于预测子痫前期,联合多项指标较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更高。
- 杨威陈迎迎陈迎迎舒旷怡舒旷怡林素珍李帆帆柳洁江明华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子痫前期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 朱钱迎江明华舒旷怡李帆帆
- 关键词: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基因分析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对导致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预测各种相关因素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整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5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ITP患儿,对纳入诊断标准的1 1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患儿的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检查的血小板数值,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出院时的治愈效果进行分组,整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χ~2值和P值。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 150例,男性为712例,治愈数为38例,女性为438例,治愈数为16例,单因素分析性别与治愈数的关系,χ~2=1.719,P>0.05。根据年龄分组为<1岁,1~7岁和>7岁,与治愈数的单因素分析χ~2=2.970,P>0.05。初诊时检查的血小板数值、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与否与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的χ~2值分别为31.826、4.087、21,12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依次为血小板初始值、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P值分别为0.000、0.042、0.049。结论血小板初始数值、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意义,血小板初始值可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必要时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干预治疗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这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 陈陶李帆帆章赵华柳洁阮积晨舒旷怡蒋伟燕李姗姗江明华
- 关键词: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影响因素预后
- miR-144-5p、miR-668-3p、mi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 R-144-5p、mi R-668-3p、mi 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q PCR检测25例ITP患儿和15例正常对照PBMCs中3种mi RNAs相对表达量,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分析mi RNAs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检验效能。结果:ITP患儿组PBMCs中的mi R-144-5p和mi R-668-3p较对照组表达均上调,mi R-134-5p表达下调(均P<0.05)。mi R-144-5p和mi R-668-3p在急性ITP患儿组中表达量要高于慢性ITP患儿组(均P<0.05),且miR-144-5P(r=-0.802,P<0.001)和miR-668-3p(r=-0.753,P<0.001)的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相较于单个指标,miR-144-5p联合IPF%诊断急性ITP的AUC为0.96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100%;而mi R-134-5p联合IPF%诊断慢性ITP的AUC为0.96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mi R-144-5p和mi R-668-3p在ITP患儿PBMCs中表达显著上调,mi R-134-5p表达下调,这些改变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金速速李帆帆叶熳丽舒旷怡李姗姗柳洁江明华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微小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遗传性FⅪ缺陷症出现双重杂合基因突变的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汉族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缺陷特征,探讨F11基因的突变类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检测凝血因子Ⅺ抗原(FⅪ: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11基因1~15号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105名健康对照者DNA相应突变区域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比对寻找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FⅪ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为74.2s,FⅪ:C为4.0%,FⅪ:Ag为2.9%;先证者姐姐APTT为67.1s,FⅪ:C为3.0%,FⅪ:Ag为1.8%;健康对照者APTT为34.5s,FⅪ:C为100.0%,FⅪ:Ag为100.0%;先证者父、母和弟弟FⅪ:C分别为72.0%、62.0%、78.0%;FⅪ:Ag分别为50.0%、43.0%、51.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其他凝血指标均正常。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姐姐F11存在双重杂合突变,外显子12的1491位碱基T缺失导致了移码突变,使465位氨基酸由亮氨酸突变为色氨酸,在突变位点后第7位出现终止密码子: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外显子15的1815位碱基G变为A,密码子由GGC变为GAC,导致错义突变F11 NM_13142c.1815G〉A(P.Gly573Asp)。其父和其弟弟为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杂合突变者;其母为P.G1y573Asp杂合突变者,先证者舅舅F11基因为正常野生型。结论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和F11NM_13142c.1815G〉A(P.Gly573Asp)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致病原因,引起FⅪ抗原和活性同时降低。
- 许锴舒旷怡李帆帆陈陶柳洁金速速郭晶晶章赵华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