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
- 作品数:8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aspin基因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017年
- 肿瘤淋巴管生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VEGF-C、VEGF-D、Ang、COX-2及肿瘤慢性炎症微环境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maspin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近期研究表明maspin可调控肿瘤微淋巴管生成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C及VEGF-D表达、调控Ang表达、调控COX-2表达、调节肿瘤慢性炎症微环境实现的。
- 许振刘志强郭庆枝孙莉
- 关键词:MASPIN基因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微卫星状态与p5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究微卫星状态与p5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实验124例,其中微卫星不稳定(MSI)45例,微卫星稳定(MSS)79例;p53阳性49例,p53阴性75例。分析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卫星状态、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MSI组的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MSS组(P=0.009);p53阳性组FIGO分期高、分化程度差、淋巴结转移率高,与p53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MSI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5,P<0.001)。结论:Ⅰ型内膜癌中MS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53表达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MSI与p53表达可能在Ⅰ型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 王志敏许振石洪堂王海燕杨世慧刘志强
- 关键词:MSIP53临床病理特征
- 人乳头瘤病毒E6/E7基因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前,宫颈癌仍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90%宫颈癌患者伴有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以高危型HPV 16和18型为主。高危型HPV E6/E7基因是造成细胞永生化和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是癌基因E6和E7致癌的关键步骤,大量研究证实E6和E7基因可以导致p53和p Rb两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失活,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两种基因可以作用于更多的细胞因子,如细胞的甲基化状态、PI3K-AKT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白细胞介素-18(IL-18)等,对这些因子的不同影响最终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转移及免疫逃逸等。
- 李明秀刘志强许振杨世慧
- 关键词:E6/E7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PI3K-AKT免疫机制
- 微卫星不稳定对子宫内膜样癌组织PD-L1和CD8表达影响及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微卫星不稳定在内膜癌形成及免疫治疗方面的作用逐渐被认识。本研究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样癌中PD-L1和CD8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作为免疫治疗标志物的价值及PD-L1表达定位。方法选取2016-01-01-2018-09-3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手术治疗且术后检测过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内膜样癌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MR蛋白表达结果分为MSI组(37例)与MSS组(79例),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石蜡切片PD-L1和CD8表达,分析其表达与MSI关系以及PD-L1表达定位。结果 MSI组与MSS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I组微环境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为51.4%,高于MSS组的26.6%,χ^2=6.843,P=0.009;进一步分析发现,MSI组PD-L1在免疫细胞阳性率为43.2%,高于MSS组的16.5%,χ^2=9.644,P=0.002。MSI组病例中CD8的阳性率为56.8%,高于MSS组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0,P=0.001。PD-L1在MSI组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1.6%,MSS组为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05。结论 MSI可能上调子宫内膜样癌免疫微环境中PD-L1与CD8的表达,并且主要上调PD-L1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可以作为Ⅰ型内膜癌患者用PD-1/PD-L1途径免疫治疗的标志物。
- 石洪堂刘志强孟玮李红郭庆枝许振
-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癌微卫星不稳定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PD-L1
- 宫颈癌组织AKT和P-AKT表达与LMVD相关性及其对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意义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PI3K/AKT通路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抗凋亡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探讨NACT对宫颈鳞状细胞癌AKT通路中AKT及P-AKT的表达对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与NACT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11-03-01-2016-03-3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行NACT前后AKT和P-AKT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ACT前AK和P-AKT的阳性率分别为93.6%和72.3%,化疗后阳性率分别为44.7%和36.2%,NACT前后比较,AKT和P-AKT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20.87±3.31,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16.47±3.44,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明显降低,t=6.32,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AKT阳性的LMVD为21.14±3.19,高于阴性组(17.00±3.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化疗前后LMVD的表达(r_s=0.39,P=0.007)与化疗前后P-AKT的表达(r_s=0.66,P<0.001)均呈正相关。化疗后LMVD与化疗后AKT的表达呈正相关,r_s=0.58,P<0.001。淋巴结转移与化疗前后LMVD均呈正相关(r_s=0.44,P<0.001;r_s=0.36,P=0.013)。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LMVD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结论化疗前P-AKT的表达及化疗后AKT和P-AKT的表达与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呈正相关,LMVD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化疗前P-AKT的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 许振刘志强郭庆枝孙莉
-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AKTP-AKT微淋巴管密度
- 宫颈癌组织中maspin、AKT、p-AKT表达变化及其与肿瘤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maspin、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7例份宫颈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慢性宫颈炎组织20例份(炎症组)、CINⅠ级组织20例份(CIN1组)、CINⅡ级组织20例份(CIN2组)、CINⅢ级组织20例份(CIN3组)、宫颈癌组织47例份(宫颈癌组,其中无淋巴结转移32例为宫颈癌1组、有淋巴结转移15例为宫颈癌2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maspin、AKT、P-AKT,测算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maspin蛋白阳性表达比例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AKT、p-AKT阳性表达比例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宫颈癌2组p-AKT阳性表达比例高于宫颈癌1组(P<0.05)。宫颈癌组织中maspin与AKT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_s=-0.472,P=0.001),maspin与p-AKT表达也呈负相关关系(r_s=-0.598,P=0.000)。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LMVD分别为(19.44±2.95)、(23.24±2.46)支/mm^2,淋巴结转移与LMVD呈正相关关系(r_s=0.44,P=0.000)。宫颈癌组织中LMVD与masp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_s=-0.554,P=0.000),LMVD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_s=0.39,P=0.007)。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aspin表达下调,AKT、p-AKT表达上调,且maspin表达与AKT、p-AKT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宫颈癌组织中LMVD与masp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LMVD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关系。maspin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与AKT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 许振刘志强孟玮郭庆枝孙莉
- 关键词:宫颈癌MASPIN基因蛋白激酶B微淋巴管密度
- HPV疫苗接种及其对宫颈癌筛查方案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3
- 2018年
- 宫颈癌是第四大常见女性恶性肿瘤,是导致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宫颈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HPV预防性疫苗的上市使宫颈癌成为目前唯一可早期预防并有望彻底根除的癌症。随着HPV疫苗接种作为宫颈癌预防策略的引入,HPV检测及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随之发生变化,未来必将导致子宫颈癌筛查方案发生重大转变。现行的筛查策略正在受到挑战,新的筛查指南需进一步探索。
- 刘文姬刘志强郭庆枝孙莉许振
- 关键词:宫颈癌筛查细胞学检查HPV疫苗
-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联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0年
- 宫颈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宫颈癌的治疗方式除进行有效的手术及辅助放化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正在成为治疗晚期和复发性宫颈癌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及副作用,将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或传统放化疗联合的策略得到了肿瘤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宫颈癌治疗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针对人乳头瘤状病毒及刺猬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PD-1途径的免疫治疗以及其联合治疗,为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及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 李明秀许振石洪堂(综述)刘志强
- 关键词:宫颈癌PD-1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