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
- 作品数:14 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公共文化传播与乡村文化生成的新路径——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本文以1949年成立的浙江省缙云县文化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发展变迁,研究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机制和乡村公共文化传播的多重结构关系,提出应发挥农民的文化主体性,鼓励"内生性"文化,让乡村公共文化传播和群众共同参与创造文化有机结合,变成乡村文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刘楠周小普
-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
-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以央视《新闻1+1》为例
- 2020年
- 智能技术的发展重塑舆论生态,电视新闻评论提升“四力”,才能真正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践行“四力”是守正,用“脚力”回归现场,用信息消减“舆论混沌”;用“眼力”去伪存真,增强舆论场话语权;用“脑力”守护公信力;用“笔力”恪守专业性。智媒时代赋能“四力”,构建舆论同心圆,还要用“四力”武装评论员,重视人本逻辑,强化弱势关怀话语。
- 刘楠
-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四力
-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社会底层群体的传播被引量:5
- 2019年
-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信息生产方式,推动了传播主体的流动和传播结构的变迁,社会底层群体成为了新媒介传播的重要主体,因之开启了个体叙事重构的时代,其主体话语的表达渠道得以拓宽,并形成了网络自组织化的新协同机制。在这种新的传播结构中,曾经"失声"、处于话语弱势地位的社会底层群体,甚至可以建构自己的"话语",实现"弱话语"到"强话语"的转换,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语境下,为了提高社会底层群体的阶层地位,化解其因权利受损导致的社会矛盾、冲突风险,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技术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城乡融合的政策环境,从为社会底层群体赋权到赋能、培育职业社群共同体、构建良性的传播生态等方面着手,使社会底层群体的声音更好地被倾听,阶层间日益扩大的区隔得到进一步弥合。
- 周小普刘楠
- 关键词:传播生态
- 春节返乡类视频直播审视
- 2019年
- 返乡类视频直播在可看性、故事性与情感互动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打开讨论空间,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整合乡村建设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从'返乡书写'到返乡类视频直播的探索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化、农村空心化、留守化等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诸种形态的乡村形象,也建构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种种想象。
- 刘楠周小普
- 关键词:视频直播媒体呈现舆论热点乡村社会
- 网络时代新工人“另类媒介”文化的想象与突围——以“工友之家”传播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2018年4月的春天,在北京北五环外的皮村、平谷区等地,一个叫“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工友之家”)的社会公益机构,每周举行一系列活动吸引着外来打工人员前来参与、交流和学习。
- 刘楠
- 关键词:家文化网络时代突围媒介公益机构
- 缙云县乡村春晚的启示
- 2017年
- 中国乡村真的已经完全"衰败"了吗?农民还有精神文化生活吗?本文的作者从浙江省缙云县的乡村春晚文化现象说起,对知识界"唱衰乡村"与媒体猎奇的合流以及央视春晚困境等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农村新文化的生成、文化的有机性、文艺的引领价值及农民的主体性等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 刘楠赵月枝
- 关键词:春晚劳动者乡村乡土文化榧树节目
- 扶贫脱贫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和参与式行动被引量:19
- 2019年
- 在社会协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格局中,主流媒体、商业机构、农民自媒体等多元主体,发挥互联网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优势,开拓了参与式扶贫行动的多种模式。在"仪式召唤""赋权赋能""地方再造"的行动机制下,多元主体有竞争博弈,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打造扶贫脱贫的价值共同体,形成公共领域的协商对话。要促进农民主体建构与话语空间拓展,同时也要警惕媒体仪式表演和资本逻辑侵袭,从而构建合理有序的扶贫脱贫舆论场域。
- 刘楠周小普
-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
- 弹幕文化:“虚拟在场”的象征性抵抗与话语权错觉被引量:6
- 2017年
- 作为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弹幕逐渐进入主流文化的关注视野,并以其特有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形成了一种'弹幕文化'。其参与式文化形成一种'虚拟在场'式社交,制造出狂欢氛围。弹幕文化是游离于主流的亚文化,还是对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其话语权的建构,与资本异化的侵袭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将结合弹幕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人民的名义》等弹幕文本,来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阐释。
- 刘楠
- 关键词:话语权象征性
- 从“走转改”到“脱贫攻坚”:新闻工作者的基层意识与记者角色被引量:2
- 2018年
- 在新媒体时代,触及灵魂的新闻报道要在报道质量、收视效果、观众口碑和社会效应上寻找平衡点,让深度和温度并重。新闻前辈穆青说:“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有思想,才有力量,才有主题,才有文章。”穆青曾经报道过为经济建设拼搏的“铁人”王进喜、为建设红旗渠不怕流血牺牲的任羊成、为基层百姓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 刘楠周小普
-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记者角色脱贫新媒体时代收视效果
- 融媒时代扶贫传播:基于乡村价值的行动者网络被引量:12
- 2019年
-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重要前提。在社会协同扶贫格局中,发挥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和农民自媒体形成扶贫传播的多元行动主体,既有竞争博弈,也有协调合作的需求。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展开分析,在"仪式召唤"下,扶贫传播行动者通过"转译"机制的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动员等步骤,从参与行动,到赋能主体,构建"全民扶贫"的行动之网。乡村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扶贫传播要对乡村价值进行再发现,挖掘人的主体性,重视乡土文化重建和再组织化力量,凝聚共同体力量,促进行动者之间的协商对话。
- 刘楠周小普
-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