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萍

作品数:56 被引量:38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1篇动脉
  • 41篇预后
  • 41篇冠状
  • 41篇冠状动脉
  • 38篇介入
  • 34篇冠状动脉介入
  • 33篇介入治疗
  • 29篇动脉介入治疗
  • 29篇冠状动脉介入...
  • 28篇经皮冠状动脉...
  • 24篇经皮冠状动脉...
  • 20篇远期
  • 17篇远期预后
  • 13篇心病
  • 13篇冠心病
  • 11篇综合征
  • 10篇动脉疾病
  • 10篇冠状动脉疾病
  • 9篇介入术
  • 9篇急性冠状动脉

机构

  • 4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56篇蒋萍
  • 51篇袁晋青
  • 49篇许晶晶
  • 49篇王欢欢
  • 47篇徐波
  • 47篇唐晓芳
  • 46篇高润霖
  • 46篇杨跃进
  • 45篇乔树宾
  • 43篇高展
  • 43篇宋莹
  • 38篇赵雪燕
  • 37篇姜琳
  • 34篇陈珏
  • 32篇宋雷
  • 28篇张茵
  • 28篇高立建
  • 25篇刘如
  • 24篇姚懿
  • 13篇许连军

传媒

  • 16篇中国循环杂志
  • 10篇中国分子心脏...
  • 9篇中华心血管病...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一届全国变...

年份

  • 1篇2022
  • 7篇2020
  • 16篇2019
  • 14篇2018
  • 1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0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急症,尽管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CS后患者仍有较高的缺血事件复发率。凝血酶在ACS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曾表明,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显著降低ACS患者死亡率,但因出血风险较高未获广泛临床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具有起效快、更安全、服用更方便的优点,近年来针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2.5mg每日两次可显著减少ACS后患者缺血复发的风险,带来临床净获益。
蒋萍袁晋青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构建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47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mm vs(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mm vs(50.04±15.91)mm vs(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性危险评分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长期预后。方法在2013年阜外医院全部10 724例PCI患者中,比较房颤与非房颤患者2年临床预后。结果共113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1.1%),其中8人为三联抗栓治疗(9.5%),房颤组患者合并症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房颤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9.7%比1.1%;P〈0.001),心源性死亡、支架血栓、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房颤组,MACCE的发生率同样显示房颤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7.7%比8.8%;P〈0.001),而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房颤组(2.7%比8.7%;P=0.023),两组心肌梗死和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房颤患者的预后差于非房颤患者,临床基线经匹配后两组之间预后则无差异,但该结论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王欢欢许晶晶宋莹唐晓芳蒋萍刘如赵雪燕高展张茵宋雷高立建陈珏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心房颤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远期预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比较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152例≥60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按年龄分为60~64岁组(n=465)、65~69岁组(n=315)、70~74岁(n=223)和≥75岁(n=149)4个年龄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2年预后差异。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结果:535例(46.4%)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有9.5%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有14.7%发生MACCE(P=0.007)。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相比,完全血运重建患者MACCE发生风险显著降低(HR=0.697,95%CI:0.493~0.986,P=0.041);亚组分析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HR=0.647,95%CI:0.419~0.998,P=0.049)和双支病变患者(HR=0.386,95%CI:0.158~0.946,P=0.037)在完全血运重建中获益更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完全血运重建中并无明显获益(HR=0.774,95%CI:0.434~1.379,P=0.384)。结论:60岁以上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但仅见于ACS患者。
郝一莼宋莹许晶晶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宋雷许连军赵雪燕高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运重建预后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研究评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3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4 293例SCAD患者,空腹12 h后采血检测PDW,按PDW值三分位分为3组,即PDW≤11.4%组(1 402例)、11.4%〈PDW≤12.9%组(1 441例)和PDW〉12.9%组(1 450例),并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MI)、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卒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W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DW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DW≤11.4%组、11.4%〈PDW≤12.9%组和PDW〉12.9%组比较,糖尿病、体重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年龄、性别、肾小球滤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PDW组之间,术后无再流、冠状动脉病变SYNTAX积分、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W与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OR=0.994,95%CI 0.961~1.029,P=0.73)。Cox回归分析表明,PDW是2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42,95%CI 1.031~1.497,P=0.022),但PDW不是2年MACCE的危险因素(HR=1.000,95%CI 0.952~1.050, P=0.993)。结论PDW与PCI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性。PDW水平与SCAD患者心原性死亡存在独立的关联。
蒋萍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唐晓芳姚懿姜琳王欢欢张雪刁晓琳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活化血管成形术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给药后不同时间测定的醛固酮水平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诊断的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中给药后不同时间测定的血浆醛固酮水平(PAC)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住院筛查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其中男性18例(40%),女性27例(60%),平均年龄(50.60±10.33)岁。立位试验醛固酮/肾素值(ARR)≥2.4(ng/dl)/(μIU/ml),需进一步行CCT的患者共45例,根据2 h CCT法将患者分为PA组和非PA组。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 h、1.5 h及2 h抽血化验PAC、直接肾素浓度(DRC)、皮质醇(COR)水平。结果:PA组患者20例,非PA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的PAC、ARR变化均在给药后随采血间隔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DRC在给药后随采血间隔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P均<0.001),这种差异主要由0-1 h的差异所产生(P均<0.05),而1-1.5 h、1.5-2 h之间的PAC、 DRC、ARR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C 1 h及PAC 1.5 h截断点均为9.95 ng/dl,灵敏度分别为90%、95%,特异度分别为92%、96%,AUC分别为0.945和0.970,Kappa值分别为0.820和0.910。结论:在进行CCT过程中,给药后1 h或1.5 h测定PAC≥9.95 ng/dl,可作为PAC 2 h的代替指标对PA患者进行确诊,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及区分度,进而简化CCT流程,减少患者抽血次数。
郭超卞瑾蒋萍郝素芳娄莹张慧敏周宪梁蔡军马文君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卡托普利
入院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的冠心病患者6944例。根据入院HbA1C水平分为三组:HbA1C<5.7%组、HbA1C 5.7%~6.4%组和HbA1C≥6.5%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分析入院HbA1C水平对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在6944例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中,HbA1C<5.7%组1302例(18.75%),HbA1C 5.7%~6.4%组4344例(62.56%),HbA1C≥6.5%组1298例(18.69%)。2年随访结果显示,HbA1C≥6.5%组和HbA1C 5.7%~6.4%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HbA1C<5.7%组(11.0%vs 10.5%vs 8.4%,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HbA1C 5.7%~6.4%组和HbA1C≥6.5%组发生MACE风险分别是HbA1C<5.7%组的1.262倍(95%CI:1.022~1.559,P=0.031)和1.304倍(95%CI:1.010~1.682,P=0.041)。结论:在接受PCI的无糖尿病病史的冠心病患者中,入院HbA1C水平是2年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王欢欢贾斯达刘越许晶晶高展宋莹唐晓芳蒋萍赵雪燕宋雷张茵陈珏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高立建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预后
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短期抗凝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9 769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抗凝治疗分为2组,抗凝组术后给予短期较低剂量的常规抗凝治疗(依诺肝素0.4 ml 1次/12h或磺达肝癸钠2.5 mg 1次/d皮下注射,至术后2~3 d),进行30、180 d及2年的随访,记录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出血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卒中)发生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1 755对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匹配前后组间的远期预后差别.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抗凝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 755(18.0%)例患者未接受术后抗凝治疗,8 014(82.0%)例接受了术后抗凝治疗,其中5 666(58.0%)例接受依诺肝素抗凝,2 348 (24.0%)例接受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与无抗凝治疗组比较,抗凝治疗组年龄更小,女性比例更低,肾功能不全比例更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比例更高(P均<0.05).抗凝治疗组左主干病变比例及分支受累比例更高(P均<0.05);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比例更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例更高,单纯球囊扩张比例更低(P均<0.05).9 717(99.5%)例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与无抗凝治疗组(1 755例)比较,抗凝治疗组(8 014例)30 d全因死亡率[0.05%(4例)比0.46%(8例),P<0.001]和卒中[0比0.11%(2例),P=0.003]风险较低,180 d全因死亡率[0.17%(14例)比0.57%(10例),P=0.002]、血运重建[2.07%(166例)比3.71%(65例),P<0.001]及MACCE[3.49%(280例)比5.47%(96例),P<0.001]较低,2年血运重建[7.61%(610例)比12.84%(225例),P<0.001]及MACCE(10.92%(875例)比16.01%(281例),P<0.001)较低.Cox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是30 d全因死亡(HR=0.17,95%CI 0.05~0.62,P=0.007)、180 d全因死亡(HR=0.37,95%CI 0.16~0.87,P=0.023)和MACCE (HR=0.74,95%CI 0.58~0.94,P=0.013)及2年MACCE (HR=0.71,
宋莹唐晓芳许晶晶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张茵宋雷许连军赵雪燕高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凝治疗预后
左优势回旋支与右优势右冠脉所致下壁正后壁AMI的预后比较研究
贾斯达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联合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远期预后的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估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联合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93例患者,根据MPV及PDW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低(MPV+PDW)组(n=2019);MPV+PDW异常组(即高MPV+低PDW或低MPV+高PDW,简称MPV+PDW异常组,n=333);高(MPV+PDW)组(n=1941)。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低(MPV+PDW)组患者相比,高(MPV+PDW)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更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更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低(P均<0.05)。与低(MPV+PDW)组比较,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更高[17(0.9%)vs 5(0.2%),P=0.021],全因死亡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3%)vs 16(0.8%),P=0.298]。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log-rank 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接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PDW)组患者的2年心原性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MPV+PDW)组患者(HR=3.497,95%CI:1.155~10.586,P=0.027)。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高PDW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蒋萍宋莹许晶晶唐晓芳姚懿姜琳王欢欢赵雪燕高展陈珏宋雷高立建张茵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