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江苏科技大学学报》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论苏轼诗文的史料价值——另一个角度看“苏海”被引量:1
- 2018年
- 苏轼诗文除了具有文学价值外,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对于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具有旁证作用。苏轼的朋友刁约、佛印、道潜,其生卒年等基本情况在现存史料中存在抵牾、错误、缺失。苏轼诗文保存良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利用其资料对相关人物展开研究可以解决现存史料存在的疑难问题。这可以算作从另一个角度看"苏海"。
- 喻世华
- 关键词:诗文佛印道潜史料价值
- 论王安石与苏轼的治水方略——以玄武湖与西湖为例
- 2024年
- 王安石与苏轼是北宋思想、文化、政治上的巨人,人们对其相互关系展开过多方面论述。王安石治理玄武湖的巨大失败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苏轼治理西湖取得巨大成功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从对玄武湖与西湖治理显示的治理理念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探讨王安石与苏轼的治水方略,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可以提供多方面启示。
- 喻世华
- 关键词:治水方略
- 从苏轼治理西湖汲取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视察三苏祠讲话的启示
- 2023年
-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苏文化及其家国情怀作了充分肯定。对苏轼治理西湖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确实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决策的科学性、强大的执行力是取得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无所愧怍”的初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今天的从政者具有多方面启示意义。因此,从苏轼治理西湖“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但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 喻世华
- 关键词:治国理政历史价值
- 苏轼在润州留下的人生轨迹被引量:1
- 2017年
- 北宋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文荟萃。据《京口耆旧传》载,在苏轼生活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时段,当时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苏颂、王存、沈括、米芾、蔡肇、俞康直、焦千之、刁约、陈升之、曾布等士人都居家润州。润州景色秀丽,有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蒜山等。苏轼虽然并未任职或者流放润州,但由于润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黄金水道,是苏轼南下杭州、湖州、宜兴任职、探亲以及北返汴京的必经之地,
- 喻世华
- 关键词:黄金水道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 论苏轼诗歌标题的特色及其文献价值
- 2018年
- 在苏轼留存于世的2 700多首诗歌中,其标题命名形式值得注意的有两类:一是明确标明时间的诗歌,二是标题很长或标题虽然不长但标明"并叙""并引"的。这些特色鲜明的标题,对于研究苏轼的生平、心态、人际交往都极具文献价值。苏轼对诗歌标题选用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承、传播意识,透露了苏轼文化自信的自豪感和为历史存照的责任感。
- 喻世华
- 关键词:学术价值
- 三苏与苏颂交往史钩沉被引量:1
- 2019年
- 苏轼家族与苏颂家族有着很深的交谊。从苏洵、苏轼、苏辙文集与《苏魏公文集》对其展开梳理可以发现,从嘉祐、治平年间苏洵与苏颂同在馆阁时的联宗开始,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作《荐苏子容功德疏》,苏洵、苏轼、苏辙与苏颂之间"俯仰之间,四十余年"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对此展开梳理,对深化三苏研究与苏颂研究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 喻世华
- 关键词:苏辙
- 论苏轼“和而不同”教育思想的价值——以苏门“同”与“不同”为视角被引量:1
- 2021年
- 苏门"和而不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产物,苏轼主观上自觉的传承意识与客观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为群体的"和睦"提供了保障,宽容、平等的胸襟气度与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为个体独立成长"不苟同"创造了条件,而为生者对于苏轼的尊崇始终如一,共同铸就了这一教育史上的历史佳话。"同"与"不同"核心在于"存异"与"求同"的矛盾。要评估其价值,只有从时间的纵向勾勒和空间的横向比较中才能对其价值作出准确定位:从纵向角度看,教育家孔子不能使人"同";从横向比较看,王安石在教育、文化、思想领域追求的"同一"造成的文化荒漠,更加彰显了苏轼"和而不同"教育思想的价值。
- 喻世华
- 关键词:教育思想
- 苏轼与润州苏坚、苏庠父子的交谊
- 2019年
- 苏轼与苏坚、苏庠父子交往密切,但学界关注不够。苏轼与苏坚的交往,始于苏轼出知杭州的元祐四年(1089),终于苏轼离世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不仅仅因为同宗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相处、私人交谊、文学爱好中有很多相互借重和器重的地方。对他们的交谊展开研究,对于苏轼研究和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都是有价值的。
- 喻世华
- 编校工作的“大”与“小”
- 编校工作的烦琐性、艰巨性、不完满性,往往会让编辑产生审美疲劳或者厌倦情绪,而审美疲劳或者厌倦情绪必然影响编辑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要使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一直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从程序上说,必须每一次校读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以...
- 喻世华
- 关键词:编校工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