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1年
- 眩晕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眩晕的病因繁多复杂,及时鉴别中枢性和外周性的损害是眩晕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孤立性眩晕表现为眩晕症状,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无明显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及体征。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孤立性眩晕可以是后循环缺血唯一的表现,临床上诊断困难,但早期识别中枢性眩晕对临床的诊治及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提高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识别率。
- 曾敏刘洋龚细礼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
-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对其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 研究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探讨ABCD2评分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211例以急性眩晕为唯一主诉的住院患者,分为后循环缺血组和非后循环缺血组,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ABCD2评分等指标,绘制ROC曲线,统计后循环缺血组血管影像学结果。结果 2组间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it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和高血压与后循环缺血呈正相关(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预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AUC为0.802,95%CI 0.743~0.860,cut-off值2.5分。后循环缺血组病变血管部位以后循环血管为主,也可见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等部位。结论 年龄、性别和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2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 曾敏龚细礼刘洋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ABCD2评分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与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与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9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0例非脑梗死中青年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胱抑素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情况,同时比较研究组不同性别间以上各项指标情况;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中青年脑梗死与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水平及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患者血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吸烟、饮酒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呈正相关(OR=6.538、1.005、1.092,95%CI:1.423~30.027、1.001~1.009、1.020~1.169,P=0.016、0.010、0.011)。结论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曾敏龚细礼刘洋
- 关键词:中青年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被引量:11
- 2017年
-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脑功能障碍症状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急性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最佳时机,然而传统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效果不佳。
- 曾敏龚细礼
- 关键词:急性病脑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