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思
-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基于模板分子诱导膜表面具有序结构的图案膜制造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板分子诱导膜表面具有序结构的图案膜制造方法,将聚合物充分溶解于溶剂中,向其中加入一种非溶剂作为模板分子,三者充分搅拌。铸膜液刮制成膜后,随着溶剂的挥发,模板分子在膜表面富集并自行排列,会在聚合物薄膜...
- 林立刚程琦高蔓彤黄凯张弘磊韩羽马思思张玉辉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电絮凝吸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絮凝吸附凝胶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用于治理水处理的应用,属于电化学电极材料的制备领域,适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絮凝降解领域。Fe-Al复合凝胶具有吸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外观形状可控,处理废水效果好,...
- 张永刚马思思
- 文献传递
- FE/AL凝胶复合电絮凝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随着我国印染行业的快速发展,排放的染料废水越来越多。茜素红是印染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染料之一,被广泛用于染料、酸碱指示剂,具有较高毒性、复杂结构以及化学需氧量(COD)值大等特点,属于蒽醌可溶性染料,除了在蒽醌体系中引入氨基...
- 马思思
- 关键词:印染行业
- 一种二胺单体及以其为二胺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胺单体及以其为二胺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出发,制备出二胺单体,该单体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和亚甲基柔性集团,制备的二胺单体和二酐单体聚合成聚酰亚胺后,聚酰亚胺分子链上的侧基破坏其分子结构...
- 林立刚何志富张玉辉黄凯张弘磊韩羽马思思程琦
- 文献传递
- 一种同步提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抗污染能力和通量的方法及共聚物膜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提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抗污染能力和通量的方法及共聚物膜,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质量百分比要求,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聚轮烷、添加剂和挥发剂,混合均匀,制得铸膜液;将铸膜液在...
- 林立刚马思思郑甜甜钟咏蕙程琦何志富张玉辉张弘磊黄凯孙辉
- 文献传递
- 具有动态属性的聚轮烷在膜领域应用进展
- 2020年
- 聚轮烷独特的超分子结构和动态属性引起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其在膜领域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国内外已有系列报道。本文介绍了分子机器的发展、膜分离技术、聚轮烷的概念和制备方法、聚轮烷改性膜的种类和性质,综述了聚轮烷在膜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是其在抗污染膜、吸附功能膜、离子传导膜、油水分离膜构建及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聚轮烷的动态结构在膜及膜分离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分析了聚轮烷改性膜的分离性能和分离机理,结果说明了具有自移动结构的聚轮烷超分子功能体在改善膜性能方面(如提高膜的亲水性、通量、抗污染性能、吸附性能、传导性能、力学性能等)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最后对聚轮烷改性膜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 马思思汪祺邓雪松强荣荣郑甜甜林立刚
- 关键词:改性超分子
- 可溶性聚酰亚胺膜的制备及其纳滤分离特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本研究从二胺单体设计出发,制备了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膜材料,并通过相转化等简易手段成功制备了聚酰亚胺纳滤膜.通过红外光谱等手段验证了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分子结构,膜材料既可以耐受常见的有机溶剂,也可以溶解在NMP等常见制膜溶剂中.制备的纳滤膜呈典型的非对称结构,可以有效地实现一价盐和二价盐分离,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 017的RB染料分子截留率高于92%.对相对分子质量为843的螺旋霉素的截留率高于92%.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膜的截留率增加.对于不同的分离体系,膜的通量在10~34L/(m^2·h)之间.
- 何志富黄凯高蔓彤马思思韩羽程琦张玉辉张弘磊周立山林立刚
- 关键词:聚酰亚胺纳滤膜材料可溶性
- 一种具有多孔有序结构的图案膜制造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孔有序结构的图案膜及其制造方法。把聚合物和具有一定挥发性的溶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成溶液,再加入非溶剂溶液,将三者进行充分混合搅拌形成铸膜液。静置脱泡后,将铸膜液在平滑的玻璃板上刮制成膜,经过一段时间...
- 林立刚黄凯程琦张弘磊马思思张玉辉徐麟何志富
- 文献传递
- 环糊精和聚轮烷改性抗污染膜的构建及其抗污染行为研究
- 膜污染是制约膜技术更快发展的瓶颈之一,研制抗污染膜是解决膜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抗污染表面设计和膜结构调控,实现通量和抗污染性能同步提升尤为关键。本论文从多重抗污染机制的协同强化为出发点,以膜抗污染性能和渗透通量同步提...
- 马思思
- 关键词:改性工艺环糊精抗污染性能油水分离
- 文献传递
- 以位点强化为导向的新型功能膜
- 膜技术已成为解决化工、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支撑手段,随着其应用体系复杂性的提高,承载着分离、界面、载体等各种功能的膜涉及如何真正高效地发挥其效率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从膜通道构建、微环境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
- 林立刚程琦何志富马思思黄凯郑甜甜张玉忠
- 关键词:膜分离位点亲和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