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椎间隙
  • 2篇截骨
  • 2篇后凸
  • 2篇畸形
  • 2篇脊柱
  • 2篇脊柱侧
  • 2篇脊柱后凸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椎体
  • 1篇胸椎
  • 1篇腰段
  • 1篇腰椎
  • 1篇融合术
  • 1篇前凸
  • 1篇椎体
  • 1篇楔形截骨
  • 1篇内固定
  • 1篇内固定器
  • 1篇截骨矫形
  • 1篇截骨术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欢
  • 3篇范波
  • 2篇崔少千
  • 2篇张磊
  • 2篇阎崇楠
  • 2篇金国鑫
  • 2篇姜超
  • 1篇段景柱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经椎间隙楔形截骨技术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技术(intervertebral wedge osteotomy,IWO)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3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及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2例,女16例;年龄13—69岁,平均31岁。按截骨方式分为四组,即IWO组、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组、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组和全脊椎截骨(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组,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固定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主弯Cobb角改善率、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率及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截骨组(18例)平均固定节段为(9.4±3.9)节,术中出血量(3000±410)ml,Cobb角改善率55.3%±9.5%,术后住院时间(14.9±4.9)d,ODI改善率42.1%±7.4%;4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术后均改善为E级,14例术前E级患者术后无变化。PSO截骨组(5例)平均固定节段为(7.6±1.5)节,术中出血量(4360±1161)ml,Cobb角改善率58.9%±15.1%,术后住院时间(18.2±7.0)d,ODI改善率41.3%±9.6%,1例术前C级术后改善为D级,4例E级术后无明显变化。VCR截骨组(4例)平均固定节段为(6.2±2.6)节,术中出血量(3750+1848)ml,Cobb角改善率83.9%±10.9%,术后住院时间(21±7.2)d,ODI改善率39.6%±18.1%,1例术前C级患者术后改善为D级,3例术前D级患者术后均改善为E级。IWO组(11例)平均固定节段为(7.2±2.7)节,术中出血量(2855±1046)ml,Cobb角改善率59.6%±22.05%,术后住院时间(13.5±2.7)d,ODI改善率51.3%±8.3%;1例术前c级患者术后改善为D级,8例术前D级术后改善为E级,余2例术前E�
姜超王欢范波崔少千阎崇楠金国鑫张磊
关键词:脊柱后凸截骨术脊柱融合术
前凸弯棒预加压固定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稳定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弯棒角度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及应力的影响。方法(1)选择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胸腰段三维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对T11~L1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进行赋值,并建立T12骨折模型。加载T11~L1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据双侧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模型组和预弯棒模型组(前凸15°~25°)。在T11上终板施加400N的压力模拟上身重力,同时施加10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背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组胸腰段骨折复位后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情况。(2)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2016年7月胸腰段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56例,按照术中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组(31例)和预弯棒组(25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胸腰段伤椎邻近椎体终板间角度变化及内固定情况。结果(1)在各工况条件下,两模型组固定方式均能较好地限制胸腰段位移。直棒模型组在前屈、背伸、侧弯、旋转的工况条件下连接棒的应力峰值分别为151MPa、315MPa、369MPa、377MPa,预弯棒模型组分别为110MPa、239MPa、281MPa、189MPa。预弯棒模型组在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范围均小于直棒模型组。(2)患者均获得随访4—33个月,平均21.4个月。术前后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21.7±7.4)°、(20.3±6.8)°(P〉0.05),术后前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3.3±1.2)°、(8.3±2.8)°(P〈0.05),末次随访时直棒组前凸角较术后减少(8.7±2.3)°,预弯棒组较术后减少(3.9±1.7)°(P〈0.05)。直棒组内固定失效3例,预弯棒组无内固定失效。结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中对连接棒进行预弯形成15°~25°前凸固定并预加压,可减少连接棒的应力,减少内固定失效发生,�
阎崇楠王欢范波崔少千段景柱金国鑫张磊
关键词:胸椎腰椎内固定器
经椎间隙截骨技术在治疗脊柱畸形中的应用
前言 PSO截骨作为一种全世界流行的截骨方式,在治疗脊柱畸形中应用广泛。但PSO截骨存在着高风险及高并发症:1、PSO截骨对个人技术要求较高,学习曲线长,挑战性大。 2、PSO截骨后保留上下两个活动的间盘造成固定阶段前方...
王欢姜超范波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后凸截骨矫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