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玲
-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素结合蛋白对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对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9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免疫功能是否受损分为免疫功能受损组(50例)和免疫功能正常组(39例),根据临床结局将免疫受损患者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20例)。入院后进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淋巴细胞亚群、HBP、降钙素原(PCT)检测。比较各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结局,分析血清HB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HBP对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免疫功能受损组PCT、APACHEⅡ评分、HBP、死亡率均高于免疫正常组,CD3、CD4^+、CD8^+及CD4^+/CD8^+均低于免疫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PCT、HBP、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功能受损患者血清HBP水平与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由ROC曲线分析可知,最大曲线下面积是HBP(0.725),其次是APACHEⅡ评分(0.721),最小是PCT(0.710)。HBP最佳截断值为139.39 ng/mL,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898;APACHEⅡ评分最佳截断值为20.50分,灵敏度为0.633,特异度为0.780;PCT最佳截断值为2.11μg/L,灵敏度为0.633,特异度为0.746。结论血清HBP水平可以反映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死亡的早期特异性预测指标。早期测定HBP对免疫功能受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诊疗有指导意义。
- 李颖卢惠丹李鋆璐徐彩玲胡春玲邢丽华
- 关键词:重症肺炎免疫功能受损预后
- 免疫抑制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指标的筛选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筛选有助于评估免疫抑制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3例免疫抑制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分为好转组(48例)和恶化组(35例),比较两组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观察各指标在入ICU 7 d内的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恶化组入ICU第1天的NLR、APACHEⅡ评分、CURB-65评分高于好转组,CD4^(+)、CD3^(+)T细胞计数低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R、PCT、CRP、CD8^(+)T细胞计数、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入ICU第1、3、5、7天NLR均高于好转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ICU第1天的NLR与APACHEⅡ评分(r=0.261,P=0.017)、CURB-65评分(r=0.227,P=0.039)呈正相关,与CD3^(+)T细胞计数(r=-0.396,P<0.001)、CD4^(+)T细胞计数(r=-0.352,P=0.001)呈负相关。ROC曲线显示,入ICU第1、3、5、7天的NLR,入ICU 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CURB-65评分、CD3^(+)T细胞及CD4^(+)T细胞计数对免疫抑制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28 d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P<0.05),其中以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56),第3天的NLR次之(AUC=0.703),而入ICU第1天的PCT、CRP、PLR对预后的评估效能不佳(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CURB-65评分、CD3^(+)T细胞计数、CD4^(+)T细胞计数及NLR对免疫抑制并重症肺炎患者28 d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NLR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部分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其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提示患者预后不�
- 邢夏胡春玲段甲利刘洋孙孟飞邢丽华
- 关键词:重症肺炎免疫抑制预后
- 280株细菌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科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细菌感染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病科送检标本中阳性菌株的构成、不同标本的分布及所有的药敏结果;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 VITEK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结果本研究时间段内共分离出280株病原菌。在检出病原菌的样本方面,前三位依次是血液(32.9%,92株)、痰液(26.8%,75株)和尿液(11.4%,32株)。在检出的菌种方面,革兰阴性杆菌占48.9%,革兰阳性球菌占22.1%,真菌占28.9%;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20.4%,肺炎克雷伯菌占6.4%,鲍曼不动杆菌占2.9%,布氏杆菌占12.9%;革兰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6.4%,屎肠球菌占4.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9%,链球菌属占3.6%;真菌中,白色念株菌占12.9%,克柔念珠菌占2.1%,曲霉菌占4.6%。药敏实验方面,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6%和12.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6%;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差,尤其是肠球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94.0%;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结论感染科阳性菌主要经血液培养获得;革兰阴性杆菌是就诊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谱窄,耐药性严重;真菌的药物敏感性较好。
- 顾心雨张佳佳胡春玲吕君闫婧雅李华曾庆磊李志勤余祖江
- 关键词:感染病科病原菌耐药分析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7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好转组(66例)和恶化组(31例)。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NLR、C反应蛋白(CRP)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对NLR与CRP、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基线期NLR四分位区间,并比较各个区间的死亡率。结果恶化组NLR、CRP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C、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ECOPD机械通气患者NLR与CRP、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279、0.315,P=0.006、0.002)。不同NLR四分位区间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NLR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徐彩玲胡春玲李鋆璐邢丽华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坏死受体-1(PD-1)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56例HBeAg阳性CHB患者,动态监测基线、抗病毒治疗24、48和72周时的PD-1水平。应用t检验比较不同ALT水平、HBV DNA水平及HBeAg转阴前后PD-1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比较PD-1在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基线,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在丙氨酸转氨酶(ALT)〈90 U/L组均显著高于ALT≥90 U/L组的患者(t=12.20和9.69,P值均〈0.01);而HBV DNA≥5lgIU/mL组患者的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5 lgIU/mL组患者(t=4.39和4.85,P值均〈0.01)。在基线、抗病毒治疗24、48及72周时,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F=6.98和8.97,P〈0.01)。获得HBeAg转阴的CHB患者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较基线均显著降低(t=18.45和18.01,P值均〈0.01)。结论HBeAg阳性CHB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CD4^+及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获得HBeAg转阴患者的PD-1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提示获得HBeAg转阴患者体内免疫抑制状况出现改善。
- 李志勤张佳佳胡春玲平玉李华闫婧雅吕君曾庆磊余祖江张毅
- 关键词:抗病毒药T淋巴细胞
- 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观察存在免疫抑制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效应分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方法185例SCAP患者,其中免疫正常者131例(免疫正常组)、存在免疫抑制者54例(免疫抑制组)。分别于进入ICU第1、3、7天时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NF-α及IL-6。第1天时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测算外周血总T细胞(CD3^(+)T)、CD3^(+)CD4^(+)T细胞(CD4^(+)T)、CD3^(+)CD8^(+)T细胞(CD8^(+)T)。两组均于ICU第1天时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分别于ICU第1、3、7天时采用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TNF-α、IL-6水平与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关性。ICU第7天时判定两组预后。结果与免疫正常组比较,免疫抑制组ICU第1天血清TNF-α水平低、ICU第7天血清TNF-α水平高,ICU第3、7天血清IL-6水平高(P均<0.05);与ICU第1天比较,免疫正常组及免疫抑制组第3、7天血清TNF-α、IL-6水平高(P均<0.05);与ICU第3天比较,免疫抑制组ICU第7天血清TNF-α、IL-6水平高(P均<0.05)。与免疫正常组比较,第1天免疫抑制组CD4^(+)T、CD8^(+)T、CD3^(+)T计数较低,APACHEⅡ评分高(P均<0.05);与ICU第1、3天比较,ICU第7天免疫抑制组患者SOFA评分高(F=19.722,P<0.05);与免疫正常组比较,ICU第3、7天免疫抑制组患者SOFA评分高(t分别为4.162、7.317;P<0.05)。血清TNF-α及IL-6水平与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免疫抑制组患者好转率低于免疫正常组(χ^(2)=5.904;P<0.05)。结论与免疫正常的SCAP患者相比,免疫抑制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升高,病情严重,预后差。检测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预后。
- 李鋆璐邢夏刘洋胡春玲邢丽华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免疫抑制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 白细胞介素17A及其信号通路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9年
- 白细胞介素17A(IL-17A)是Th17细胞产生的特异性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过程,在呼吸、免疫、血液等多个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A及其信号通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利于为此类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本文就IL-17A及其信号通路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卢惠丹李鋆璐李颖胡春玲徐彩玲邢丽华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炎症免疫调节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分级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分级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CHB患者,根据年龄≥40岁或年龄<40岁、ALT≥80 IU/L或ALT<80 IU/L、HBV-DNA≥10~7拷贝/ml或HBV-DNA<10~7拷贝/ml、HBeAg阳性或阴性各分两组,分别对比分析两组间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大小与不同ALT水平两方面,两组间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HBV-DNA水平与HBeAg阳性与否两方面,两组间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炎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HB患者中,年龄与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胡春玲王佳顾心雨武淑环余祖江李志勤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纤维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 重症肺炎患者IL-6/IL-10的平衡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的平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1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入院后28 d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38例,存活组43例)、60例普通肺炎患者,入院24 h内行APECHEⅡ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IL-6和IL-10,并计算IL-6/IL-10比值。比较各组间血清中IL-6、IL-10水平和IL-6/IL-10比值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四分位法将IL-6/IL-10比值划分为4个区间Q_1、Q_2、Q_3和Q_4,比较4个区间的死亡率。结果重症肺炎组血清IL-6、IL-10和APECHEⅡ评分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死亡组血清IL-6、IL-10、IL6/IL-10比值及APE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6、IL-10和IL-6/IL-10比值与APE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机体存在过度炎症反应,IL-6/IL-10比值升高,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 卢惠丹李颖胡春玲李鋆璐徐彩玲邢丽华
- 关键词: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预后
-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发生血管浸润、微血管侵犯和门静脉癌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血管浸润、微血管侵犯(MVI)和门静脉癌栓(PVT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收治的91例HBs Ag阳性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相关实验室指标、肿瘤直径及数目、Edmonson分级、有无肝硬化、有无MVI、有无PVTT,MVI和PVTT统称为血管浸润。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探究肝癌血管浸润、MVI和PVTT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1例HBs Ag阳性的肝癌患者中共出现血管浸润患者39例(42. 9%),其中PVTT为11例(12. 1%),MVI为31例(34. 1%),其中3例同时存在PVTT和MVI。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AFP水平>10 ng/ml、血清HBe Ag阳性、HBV-DNA定量≥500 IU/ml、HBV-DNA定量≥2 000 IU/ml、肿瘤数目≥2个、Edmonson分级Ⅲ~Ⅳ级、合并肝硬化是HBs Ag阳性HCC患者发生血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其中血清AFP水平> 10 ng/ml、HBV-DNA定量≥2 000 IU/ml、Edmonson分级Ⅲ~Ⅳ级、合并肝硬化是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血清AFP水平> 10 ng/ml、HBV-DNA定量≥500 IU/ml、HBV-DNA定量是否≥2 000 IU/ml、肿瘤直径≥3 cm、Edmonson分级Ⅲ~Ⅳ级、合并肝硬化是患者发生PVT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血清AFP水平> 10 ng/ml、血清HBe Ag阳性、HBV-DNA定量≥500 IU/ml、HBV-DNA定量≥2 000 IU/ml、肿瘤数目≥2个、Edmonson分级Ⅲ~Ⅳ级及合并肝硬化是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发生血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清AFP水平> 10 ng/ml、HBV-DNA定量≥2 000 IU/ml、Edmonson分级Ⅲ~Ⅳ级及合并肝硬化是患者发生MVI或PVTT的独立危险因素,HBV-DNA定量≥500 IU/ml和肿瘤直径≥3 cm是PVTT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佳王红艳胡春玲张佳佳曾庆磊余祖江李志勤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细胞癌血管浸润门静脉癌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