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健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六安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微创
  • 2篇脑出血
  • 2篇出血
  • 2篇穿刺
  • 2篇穿刺引流
  • 2篇穿刺引流术
  • 1篇导板
  • 1篇引流术治疗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判断
  • 1篇肢体
  • 1篇肢体功能
  • 1篇置管
  • 1篇置管技术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外科
  • 1篇评分
  • 1篇清除术

机构

  • 4篇六安市中医院

作者

  • 4篇霍健
  • 3篇杨建业
  • 3篇顾磊
  • 2篇沈伟
  • 2篇杨先清
  • 1篇文明
  • 1篇杜翠霞
  • 1篇吴吟
  • 1篇沈丽
  • 1篇赵丽
  • 1篇金先敏

传媒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及对mR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疗效及对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基底节区HC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引流组(n=50)和显微手术组(n=48)。微创引流组行微创引流手术;显微镜手术组行显微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甘露醇用量、血肿清除率、术后脑水肿体积及并发症、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术后半年mRS评分。结果:微创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甘露醇用量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而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 d时两组患者颅内压均降低(P<0.05),GCS评分均升高(P<0.05)。微创引流组术后半年mRS评分分布优于显微手术组(Z=4.677,P=0.031)。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开颅小骨显微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相当,但前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且预后较佳,可作为首选治疗术式。
霍健范家权顾磊沈伟杨建业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微创穿刺引流术
CT引导微创置管技术在神经外临床应用
杨先清范家权刁凤宝杨建业马术强沈伟文明顾磊霍健沈丽金先敏杜翠霞赵丽万世菊吴吟
该项目采用“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定位精确,术前强调头颅CT以标准的OM基线为基础进行扫描,以便根据CT的参数在病人的体表精确定位。以病灶的最大CT层面平面为引导,以病灶的长轴为置管路径,以距病灶长轴最远端1CM为置管终点...
关键词:
关键词:神经外科
经颅多普勒、Rotterdam CT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鹿特丹(Rotterdam)CT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重症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Rotterdam CT评分与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的关系,并比较术后1、3、7 d时搏动指数(PI)和颅内压(ICP)变化情况,利用Spearman相关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tterdam CT评分、PI、ICP与预后的相关性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有32例(40.0%)预后良好,48例(60.0%)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后1、3、7 d时PI、IC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Rotterdam CT评分4~6分之间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GOS评分与PI、ICP、Rotterdam CT评分均呈负相关(r=-0.682、-0.658、-0.309,P<0.01);PI、ICP、Rotterdam CT评分单独及联合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57、0.658、0.927,联合判断的AUC均高于PI、ICP、Rotterdam CT评分单独判断的AUC(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Rotterdam CT评分以及颅内压检测均能够为重症TBI患者提供重要预后信息,并且联合检测能够提高预测患者病死率及长期预后的效能。
范家权杨建业顾磊霍健杨先清
关键词:颅脑损伤经颅多普勒预后
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20 mL左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常规保守治疗的53例分为对照组,实施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的53例分为观察组。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 d、3 d及10 d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8.45±5.06)%、(80.73±5.29)%及(82.68±5.17)%,高于对照组的(32.16±4.12)%、(36.47±4.38)%、(42.67±4.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3.17±1.8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4±2.71)分(P<0.05),MMSE评分和FMA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67±1.24)分比(26.25±2.62)分,(77.03±10.13)分比(65.50±8.89)分](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76%,低于对照组的18.87%(P<0.05)。结论相对于保守治疗,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20 mL左右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升患者血脂清除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且能降低脑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
霍健王礼东王旭范家权
关键词:脑出血穿刺引流术肢体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