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葡聚糖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联合检测对临床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及(1,3)-β-D-葡聚糖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联合检测对临床侵袭性真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临床疑诊为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2008年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及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修订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1],将患者分为IFI组(确诊、临床诊断)组与非IFI组(拟诊、排除真菌感染组)。分析G试验((1,3)-β-D-葡聚糖检测)、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及G试验与GM试验联合检测对IF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G试验、GM试验以及G试验与GM试验联合检测对IFI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收集的250例患者中,IFI确诊患者10例,临床诊断患者100例,拟诊患者32例,排除真菌感染患者108例。G试验以>100pg/mL为阳性,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65.7%,阳性预测值为63%,阴性预测值为76.6%,约登指数为0.402;GM试验以I值≥0.5为试验阳性,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83.5%,阳性预测值为70.5%,阴性预测值为68%;G试验联合GM试验,对IFI诊断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阳性预测值为66.8%,阴性预测值为89.2%。G试验以≥100pg/mL为阳性,GM试验以I值≥0.5为阳性,G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95%置信区间为0.647~0.776);GM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6(95%置信区间为0.597~0.735)。结论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是IFI可靠的诊断方法,G试验相比GM试验对临床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意义略强,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应用价值。
- 张宇吴斌陈会欣王顺
- 关键词: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试验侵袭性真菌病
- 单采自体储血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单采自体储血分为单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组患者术中异体RBC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采组患者单采后、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天、术后3天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3天Hb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且术后3天RBC、Hb、Hct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RBC、H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单采自体储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自体储血方式,其在减少异体RBC输注、节约血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张宇张艳红陈会欣郑山根刘磊
-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自体输血
- 血栓弹力图在围手术期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在围手术期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01~06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住院并需行手术治疗的1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骨折部位不同分为5组。应用TEG和传统凝血功能监测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分析术后TEG参数与传统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手术前后不同骨折部位分组间TEG参数改变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TEG指标血形成时间(K)值显著降低,凝固角(α)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显著升高(P<0.01),凝血反应时间(R)值无明显变化(P>0.05);传统凝血功能参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显著改变(P>0.05)。TEG检测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相关性分析表明,MA值与Fg成正相关(r=0.20,P<0.05),其它TEG参数与传统凝血功能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不同骨折部位手术前后K值、α值改变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值、MA值手术前后的改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应用于围手术期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临床意义显著,脊柱骨折和多发骨折的患者更需关注术后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张艳红郑山根张宇熊洲寇国梅刘磊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骨折患者手术创伤
- 医院输血全面信息化改进的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HIS系统输血模块的启用与改进对输血文档填写质量的作用,确保临床科学、合理、规范化安全输血[1]。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2-05-2012-10共计3 347份输血申请单,按HIS系统输血模块少部分科室启用,HIS系统输血模块全面启用但未对临床培训及HIS系统输血模块全面启用且对临床培训后分为部分启用组,未培训组,培训组,分别对各组的电子申请单覆盖率及文档填写质量进行相关分析,评价医院输血管理系统的启用后和经过输血科培训后各科室文档电子化的覆盖及输血申请单质量情况。结果:HIS系统输血模块上线后,电子输血申请单覆盖率由18.09%升至49.17%,经过输血科培训后电子输血申请单上升至78.4%;输血申请单合格率由51.7%升至81.40%,经过输血科培训后合格率升至93.0%,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R=0.99)。研究发现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上升主要是由于电子病历的推广所导致的。结论:随着HIS系统输血模块的上线,输血申请单逐步电子化,不合格率也逐步降低,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输血、用血安全,减少输血医疗纠纷。
- 张宇陈会欣王顺
- 关键词:输血申请单电子病历HIS系统
- 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输血医师参与院内输血相关会诊的案例,探讨输血医师运用输血专业知识参与临床输血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更直接地融入临床,服务于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输血医师参与院内会诊的住院病例,对患者基本情况、科室分布、会诊目的、会诊意见、医师建议是否采纳及患者疗效评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90位患者共会诊304人次,涉及骨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22个临床科室;会诊目的主要包括红细胞输注、DIC或纤溶亢进输血、输血治疗指导等9个方面;会诊意见采纳率为88.8%,其中采纳后有效治疗占69.7%,会诊采纳的有效治疗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输血医师对临床输血、出凝血管理、输血治疗的指导作用明显,在参与临床会诊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提升了输血相关治疗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输血科作为一个向临床转型的科室,正逐渐被临床所认可.
- 张宇陈会欣王顺
-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输血治疗临床会诊
- 静脉铁剂治疗肿瘤性贫血的有效性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评估静脉铁剂纠正肿瘤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2例符合条件的不同类型实体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患者出现贫血时(100 g/L≥Hb≥80 g/L)及时给予静脉铁剂治疗,定期测定铁剂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评估静脉铁剂治疗前后不同肿瘤分期的患者贫血的改善程度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铁剂治疗后d14患者Hb、SF和TSAT浓度[(103.9±4.5)g/L、(98.7±17.4)ng/mL、(17.4±4.7)%]均明显高于铁剂治疗前各指标浓度[(89.6±0.3)g/L、(76.7±12.1)ng/mL、(10.6±2.2)%,p<0.05]。铁剂治疗后d21患者Hb、SF和TSAT浓度[(110.9±9.1)g/L、(115.3±13.2)ng/mL、(24.6±4.7)%]明显高于铁剂治疗后d7各指标浓度[(92.3±6.3)g/L、(87.5±8.9)ng/mL、(13.4±3.4)%,p<0.05]。肿瘤早期患者对静脉铁剂的反应性(91.30%)明显高于肿瘤中晚期患者对静脉铁剂的反应性(73.68%)。静脉铁剂治疗后d14和d30 Hb净增值(△Hb值)在肿瘤早期患者组[(17.27±0.23)g/L、(23.01±0.32)g/L]均较肿瘤中晚期患者组[(11.62±0.54)g/L;(13.28±0.71)g/L]。结论静脉铁剂治疗可有效纠正肿瘤患者的贫血,阻止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进一步加重,减少肿瘤患者异体血的输注。肿瘤早期患者对静脉铁剂的反应性及治疗后血红蛋白的净增值(△Hb)均较肿瘤中晚期患者明显增加。
- 陈会欣张宇王顺
- 关键词:贫血肿瘤静脉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