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脉络膜
  • 8篇光学相干
  • 7篇血管
  • 6篇断层扫描
  • 6篇相干
  • 6篇相干断层扫描
  • 6篇光学
  • 5篇荧光
  • 5篇影像
  • 5篇造影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 4篇荧光素
  • 4篇荧光素血管造...
  • 4篇荧光素血管造...
  • 4篇造影术
  • 4篇脉络膜新生血...
  • 4篇光相干断层扫...
  • 3篇新生血管化

机构

  • 10篇云南省第二人...

作者

  • 10篇李娟娟
  • 10篇张娟
  • 9篇黎铧
  • 5篇张利伟
  • 1篇张书林
  • 1篇杨忠昆
  • 1篇肖丽波
  • 1篇和丹
  • 1篇王萍

传媒

  • 7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科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张娟黎铧焦康为张利伟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査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平均年龄(50.8 + 6.9)岁。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FAF、FFA、频域OCT、B型超声检查。结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或中周部。其中,孤立性病灶26只眼,多灶性病灶12只眼。瘤体均呈黄白色隆起,其中伴或不伴色素沉着分别为11、27只眼。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2只眼。较新鲜瘤体26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新I日瘤体共存2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瘤体明显缩小,变平,表面色素沉着。IR检查发现,瘤体均呈不同程度斑驳状反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区域IR呈相对弱反射。FAF检查发现,瘤体内呈斑块状较强自身荧光(AF) 14只眼,呈强弱荧光混合形成的斑驳状AF13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中,可见“豹斑样” AF3只眼。FFA检查发现,瘤体早期呈弱荧光,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32只眼。陈旧瘤体呈“豹斑样”荧光2只眼。频域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脉络膜及RPE层不同程度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或团状强反射物质堆积。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瘤体变平消失,RPE点状突起。B型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后极部实质性占位病变、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呈扁平形23只眼,扁平半球形12只眼,不规则形3只眼。结论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转移病灶的大小、部位,色素改变及周围视网膜病变情况;IR可在瘤体、渗出区、萎缩区呈现不同反射信号;FAF可显示病变内RPE破坏情况;FFA较新
张娟张利伟黎铧李娟娟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非急性期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底荧光造影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观察非急性期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诊断为非急性期VKH的40例(80眼)患者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眼底影像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中12例(24眼)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上皮损伤改变;10例(20眼)出现不同程度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损伤;18例(36眼)患者眼底彩色照片可见已视盘为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皱褶形成的放射状条纹样改变。24例(48眼)非急性期VKH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呈现不典型的荧光素渗漏。其中10例(20眼)FF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可见部分高荧光点,至造影晚期均未见高荧光点的扩大、渗漏及荧光积存现象;14例(28眼)可见后极部大量强荧光点,观察至晚期均强荧光点轻度扩大渗漏,呈弥漫的点状高荧光区。6例(12眼)造影均无明显脉络膜视网膜荧光素渗漏,但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提示仍有不同程度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波浪状改变。4例(8眼)病程较长患者其眼底表现为后极部灰白色视网膜下条状、片状纤维瘢痕。40例患者中有37例视盘于FFA晚期呈不同程度荧光素着染强荧光,3例伴少许荧光素渗漏。结论:非急性期VKH眼底改变可以是多种表现,而眼底影像表现提示病变不同恢复程度及进展情况,有助于更为深入、细致、动态地了解该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发展转归,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张娟马银燕黎铧李娟娟
关键词: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色素上皮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多种眼底影像特征对比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UES)是区别于炎症性葡萄膜渗漏的一种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内液体渗漏所引起的异常眼内液体积聚性疾病[1].在既往影像及病理检查对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过程有一定认识了解基础上,眼底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多模式眼底影像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丰富眼底疾病的检查信息,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2,3].为此,我们对一组UES患眼进行了多种眼底影像检查,现将其特征报道如下.
黎铧李娟娟王萍张娟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2020年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SPPC患者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48.7±8.9)岁;平均病程(13.24±11.30)个月。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IR)、FAF、FFA、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根据病变阶段及特征将患眼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分别为7、4只眼。观察不同病变阶段ASPPC的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OCTA的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IR可见病灶区域内可见不均匀红外反光;FAF可见后极部类圆形或鳞片状强自身荧光,范围较眼底彩色照相更广泛;FFA动静脉期病灶呈模糊弱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呈类圆形强荧光,其周围环绕弱荧光环,渗出浓厚区域呈荧光遮蔽;OCT可见病变区域神经上皮脱离,其内可见均匀强反射信号。吸收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吸收,色素轻度脱失;IR可见病变区域内斑驳状红外反光较急性期明显减少;FAF可见后极部斑点状强自身荧光,其中"豹斑样"改变3只眼;FFA可见病灶内斑驳状荧光染色,未见荧光素渗漏和积存;OCT可见RPE层针尖样突起,外界膜、椭圆体带均显示不清;OCTA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减弱,部分区域内信号缺失。结论ASPPC急性期,患眼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FFA可见病灶区晚期荧光素渗漏;吸收期,眼底可见黄白色病灶已吸收,FFA呈现荧光素着染,无渗漏。OCT提示RPE、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均有不同程度破坏,OCTA提示病变区脉络膜有血流信号减弱。
张娟黎铧肖丽波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视网膜炎梅毒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双眼眼眶慢性炎性假瘤继发脉络膜骨化一例
2021年
患者女,35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于2019年7月至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发现双眼泪腺肿胀2年余,我院眼科眼眶病组诊断为双眼眼眶炎性假瘤,多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既往史,家族史等无特殊;体格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外眼检查可见収眼上眼脸肿胀,外上方眼眶周围未触及实质性包块。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张丽珠张书林杨忠昆张娟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黎铧张娟张利伟焦康为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0.6.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000次A扫描/s,获得3 mm×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
和丹张娟黎铧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局部血流
老年性黄斑变性不同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不同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确诊的AMD患者33例42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30±8.61)岁。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AF、FFA、OCTA检查。根据眼底影像特征和治疗过程综合分析,将CNV分为活动性、非活动CNV,分别为19例27只眼和14例15只眼。采用OCTA仪对病变部位进行水平扫描,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图像进行标记保存。对比观察不同活动性CNV的OCTA影像特征。不同活动性CNV病灶内小血管分支、病灶周边环形吻合、弱反射晕环、粗大滋养血管、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眼数的构成比比较行χ^2验。结果活动性CNV27只眼中,病灶内可见密集的小毛细血管分支结构22只眼(81.5%);病灶边缘血管末梢互相吻合呈"弓形"或"环形"26只眼(96.3%);病灶周围可见宽度不一的弱反射"晕环"23只眼(85.2%)。所有患眼病灶内未见粗大滋养血管。非活动性CNV15只眼中,病灶内可见粗大血管分支13只眼(13.3%);病灶边缘血管孤立分支12只眼(80.0%);病灶内粗大滋养血管8只眼(53.3%)。所有患眼病灶内未见弱反射"晕环"结构。不同活动性CNV者,病灶内具有密集的小血管分支(χ^2=22.759)、病灶周边环形吻合(χ^2=31.704)、弱反射晕环(χ^2=32.327)、粗大滋养血管(χ^2=26.063)、扩张的脉络膜血管(χ^2=32.912)眼数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0)。结论活动性CNV表现为病灶内丰富的小血管分支、周边吻合呈环形结构及病灶周围弱反射晕环结构;非活动性CNV表现为病灶内粗大的滋养血管、扩张的脉络膜血管。
张娟黎铧罗晨峻张利伟李娟娟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基于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检测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张娟黎铧张利伟李娟娟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