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被引量:2
- 2020年
- 颅颈交界区,无论是从解剖学还是从功能关系方面来看都是复杂而独特的区域[1]。先天性畸形、肿瘤、骨折和感染都可能在齿状突发生[2]。由于紧邻神经结构,这一区域的病变可能引发神经压迫症状,最常见的包括颈痛、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肌张力增高或感觉异常、步行困难等,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构音困难[3]。
- 安岩王扬
- 关键词:构音困难神经结构齿状突先天性畸形肌张力增高颈痛
- 中国汉族中老年人群膝、脊柱骨关节炎与代谢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调查中国汉族中老年人群膝、颈椎及腰椎骨关节炎(OA)患者中代谢疾病(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析代谢疾病与OA患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疾病在膝、颈椎及腰椎...
- 王扬薛庆云
- 关键词:骨关节炎血脂异常尿酸
- 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轴心定位器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轴心定位器,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包括:透视导板和克氏针导向构件;通过将透视导板放置在指骨头一侧的体表或骨面上,在近节指骨头的纯侧位相上标记第一定位轴心,标记完成后移走透视导板,保持手...
- 王扬陈山林
- 文献传递
-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评估使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我们对28例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其中8例为既往螺钉内固定术后不愈合行翻修手术,20例为腕舟骨骨折不愈合行初次手术。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术前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握力、关节活动度及Mayo评分等。结果术后2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49个月,平均26.4个月,腕舟骨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2周。术后共12例取出内固定物,其中6例存在桡骨茎突与舟骨钢板撞击,另外6例要求行内固定取出。所有患者的VAS、握力、关节活动度及Mayo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结论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植骨能为腕舟骨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环境,是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 黄东宁郭阳刘畅王扬徐小龙曹梦琦
- 关键词: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
- 用于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颈肋切除的显露装置
-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颈肋切除的显露装置,包括:本体,用于放置在患者手术区域的外周;吸引件,与本体相连接,吸引件包括延伸段和吸引头,吸引头可通过延伸段延伸至患者手术区域病变位置,用于吸...
- 王扬王树锋陈山林李文军殷耀斌
- 冲击波与药物改善腰椎术后腰痛的效果比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目的 比较放散式冲击波技术与传统药物治疗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后3月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对9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
- 刘亚军安岩王扬吕艳伟张隆浩郭安忆田伟
- 关键词:腰痛脊柱融合术冲击波术后
- 放散式冲击波与药物改善腰椎术后腰痛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比较放散式冲击波治疗(ESWT)与传统药物治疗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后3个月腰痛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9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行开放TLIF术后3个月腰痛患者,随机分为ESWT组(每周1次×3周)和药物治疗组(洛索洛芬钠+盐酸乙哌立松)各45例,两组同时辅助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终点是两组开始治疗后3个月。退出标准是出现腰痛加重、药物治疗不耐受等不良事件或其间需要治疗其它疾病。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周、2周、3个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组间疗效评价;通过比较ESWT组内患者每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疗效与治疗次数的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ESWT治疗3个月后VAS评分、OD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ESWT组6例和药物治疗组4例患者符合退出标准或失访退出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VAS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组间治疗后VAS结果:1周后ESWT组大于药物治疗组[(6.6±1.7)分比(6.4±1.3)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ESWT组小于药物治疗组[(5.7±1.8)分比(6.0±1.7)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ESWT组小于药物治疗组[(2.7±2.0)分比(4.8±2.1)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组间治疗后ODI结果:1周后ESWT组大于药物治疗组[(38.7±6.3)%比(38.5±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ESWT组小于药物治疗组[(30.3±6.9)%比(34.5±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ESWT组小于药物治疗组(14.7±8.4)%比(27.4±1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ESWT组内治疗结果:随治疗次数增加,VAS评分减少[(6.6±1.7)分比(5.7±1.8)分比(2.7±2.0)分],ODI评分减少[(38.7±6.3)%比(30.3±6.9)%比(14.7±8.4)%],其中后2次治疗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治疗3
- 刘亚军安岩王扬吕艳伟张隆浩张颖郭安忆田伟
- 关键词:腰痛脊柱融合术冲击波
- 腕关节侧位X线摄影测量尺月间距评估尺骨长度变异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测量腕关节侧位X线摄影尺月间距,确定是否存在尺骨变异,并为确诊尺腕撞击综合征和判断手术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患者年龄18~70岁,共82例标准体位腕关节X线摄影片。分别测量后前位桡尺间距和侧位尺月间距。依据后前位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1)尺骨中性变异组(-1mm≤桡尺间距≤1mm)27例;2)尺骨正向变异组(桡尺间距>1mm)37例;3)尺骨负向变异组(桡尺间距<-1mm)18例。分别测量每组病例腕关节侧位片中尺骨头最远端平面和月骨最近端平面间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尺骨中性变异组尺月间距0.00~1.60 mm,平均(0.68±0.44)mm;尺骨正向变异组尺月间距0.30~4.40 mm,平均(1.93±1.06)mm;尺骨负向变异组尺月间距-3.80~-0.70 mm,平均(-2.19±0.98)mm。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63,P<0.001)。结论腕关节侧位X线摄影片中尺月间距能准确判断尺骨变异,可以为尺腕撞击综合征诊断和尺骨短缩长度提供有效依据。
- 周荣花詹惠荔杨勇王志新王扬黄行健程晓光
- 关键词:腕关节X线摄影
- 成人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正中矢状内径值测量与形态分型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测量成人寰椎正中矢状内径的正常值范围,确定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诊断值,提出颅颈交界区畸形中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形态学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集101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男50例,女51例;年龄15~78岁,平均(48.8±12.9)岁;畸形组]和857例颅颈交界区正常患者[男461例,女396例;年龄21~79岁,平均(50.2±8.3)岁;正常组]临床资料。畸形组92例为寰枢椎脱位,根据Wadia分型分为3个亚组:寰枢椎脱位伴齿突小骨(齿突小骨组)33例,寰枢椎脱位伴寰椎枕化(寰椎枕化组)24例,寰枢椎脱位不伴齿突小骨或寰椎枕化(单纯脱位组)35例;9例为Chiari畸形。通过CT图像测量正常组和畸形组寰椎正中矢状内径的取值范围。对各组内径值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比较各组内径值差异。定义正常组内径值分布范围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的下限作为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诊断值。通过CT图像分析畸形组中诊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者寰椎的形态学特点,以此提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该影像学诊断的积水潭(JST)分型。结果正常组寰椎正中矢状内径均值为(29.05±1.60) mm,范围24.05~33.50 mm(95%CI: 25.91~32.19 mm)。寰椎正中矢状内径值≤ 25.91 mm作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的诊断值。畸形组总体的寰椎正中矢状内径均值为(26.84±2.04) mm(95%CI: 22.84~30.84 mm),显著小于正常组(t=10.504, P< 0.01)。畸形组中以正中矢状内径值≤ 25.91 mm诊断为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者共33例,其中齿突小骨组14例,寰椎枕化组4例,单纯脱位组15例,Chiari畸形组0例。根据33例寰椎形态,提出颅颈交界区畸形中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积水潭(JST)分型(Ⅰ~Ⅲ型)。Ⅰ型:小寰椎型,占84.9%(28/33),后弓形态正常不伴寰椎枕化;Ⅱ型:后弓凹陷型,占3.0%(1/33),后弓向椎管内凹陷不伴寰椎枕化;Ⅲ型:寰椎枕化型,占12.1%(4/33),其中Ⅲa型为后弓形态正�
- 安岩田伟王扬李加宁刘波何达刘亚军孙宇庆韦祎
- 关键词:成年人椎管狭窄
- 基于术前模拟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模拟复位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 CAA)并评估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52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患者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6.7岁。术前将颈椎CT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行三维重建,以通过术前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获得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CAA目标区间的上限,以CAA正常值140°作为下限,评估是否存在置入Magerl螺钉钉道的解剖条件,以钉道存在时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角度。比较CAA的术前、术后CT测量值及模拟目标值间的差异。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Nurick评分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术前模拟评估存在可用钉道。以术中导航辅助下判断钉道为金标准,其中37例行Magerl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组),15例行钉棒系统固定(钉棒技术组)。Magerl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1°±6.6°)与术后测量值(149.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94, P=0.240);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4.0°±8.9°)显著增加( t=-13.499, P<0.001)。钉棒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4°±5.6°)与术后测量值(150.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19, P=0.754);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1.9°±8.3°)显著增加( t=-12.431, P<0.00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0.9)年(范围0.5~4年)。52例患者共置入106枚螺钉,其中Magerl技术组74枚,钉棒技术组3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88枚,B级15枚,临床可接受率为97.1%(103/106)。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后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后NDI(9.7±6.4)和Nurick分级[(1.1±1.4)级]均较术前[27.4±8.7和(2.6±1.3)级]显著降低。 结论:术前模拟判断可用钉道、提供术中复位的目标CAA值,并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纠正CAA行单一后路融合手�
- 王扬安岩田伟张宁刘波何达刘亚军
- 关键词:枢椎外科手术模拟数字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