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航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主动脉
  • 2篇动脉瓣
  • 2篇动脉瘤
  • 2篇心病
  • 2篇升主动脉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主动脉瓣
  • 2篇黏液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冠心病
  • 1篇蛋白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径
  • 1篇动脉入路
  • 1篇动脉炎
  • 1篇动脉直径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9篇张航
  • 6篇刘超
  • 3篇姚星星
  • 2篇焦周阳
  • 2篇管生
  • 2篇张麒
  • 1篇文冰
  • 1篇王林玉
  • 1篇姜正明
  • 1篇郭新宾
  • 1篇党喻华
  • 1篇张杰
  • 1篇何飞
  • 1篇董慧婷
  • 1篇王佳佳
  • 1篇宋涛

传媒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心脏CTA评价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对升主动脉增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CTA研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与升主动脉扩张部位和扩张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4例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合并可疑主动脉增宽或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27例,年龄(50.35±16.26)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电门控CTA检查,根据主动脉瓣瓣叶是否存在脊,可将其分为无脊BAV组和有脊BAV组。测量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交界、管状升主动脉、升主动脉近无名动脉处、弓部(近左锁骨下动脉处)最宽处直径并观察记录主动脉增宽的部位及直径、瓣膜形态等。结果 124例患者中有91例(73.4%)患者为有脊BAV,33例(26.6%)患者为无脊BAV。有脊BAV与无脊BAV患者瓣环[(23.90±3.34)mm vs.(21.74±3.46)mm,P=0.005]、窦部[(40.93±6.78)mm vs.(37.35±7.06)mm,P=0.022]、管状升主动脉[(45.38±7.66)mm vs.(38.29±8.18)mm,P=0.0001]及无名动脉近端的主动脉直径[(34.19±4.98)mm vs.(30.23±6.62)mm,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右冠窦与左冠窦瓣叶融合型(R-L融合型)与右冠窦与无冠窦瓣叶融合型(R-N融合型)有脊BAV患者相比,其瓣环[(25.13±2.15)mm vs.(23.40±1.69)mm,P=0.028]、窦部[(43.58±3.65)mm vs.(39.16±2.89)mm,P=0.0002]、窦管交界直径[(41.05±4.25)mm vs.(38.57±3.21)mm,P=0.036]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融合型患者升主动脉末端及弓部近端主动脉直径相较R-L融合型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5±5.07)mm vs.(37.24±3.96)mm,P=0.005]。结论有脊BAV比无脊BAV更常见,且常常伴有升主动脉增宽和升主动脉瘤的形成。同时R-L融合型BAV与主动脉根部扩张关系密切,而R-N融合型BAV与升主动脉末端及弓部近端扩张关系更加密切。
张麒刘鸿昊姚星星焦周阳张航刘超
关键词: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直径
中短期随访时未发生支架内狭窄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长期随访结果
2024年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PE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首次DSA随访时未发生ISS并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长期随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相关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统计在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ISS定义为随访时支架所在范围载瘤动脉较术后即刻管腔丢失>25%。结果本研究57例患者共61枚动脉瘤,置入68枚PED,41枚(67.21%)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20枚(32.79%)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初次随访时间184.0(119.0,212.5)d,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35枚(57.38%)动脉瘤采用DSA随访,22枚(36.07%)动脉瘤采用CTA随访,4枚(6.56%)动脉瘤采用磁共振3D-SPACE序列随访。中位术后长期随访时间538.0(407.5,678.0)d,ISS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SS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率低,短期随访时未发现ISS者,长期随访倾向于无ISS事件发生。
李元智张航马亚静司明磊付宇郭新宾王林玉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内狭窄长期随访
表现为黏液样神经纤维瘤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一例
2019年
患者男,19岁,因全身多发无症状褐色斑和皮肤肿物6年,于2016年7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前臂、胸背部出现少量散在无症状褐色斑和皮肤肿物,在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纤维瘤”,未做处理。6年来,皮损逐渐增多、增大,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个人史和既往史。未婚,父母及其弟均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孟小卉张航董慧婷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黏液样皮肤肿物褐色斑
Lp(a)、OPN、NLR与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相关性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骨桥蛋白(OPN)、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狭窄性瓣膜病分为狭窄组(n=72)、无狭窄组(n=228),比较两组基线资料、Lp(a)、OPN、NLR水平,并比较狭窄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Lp(a)、OPN、NL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及联合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的价值。结果狭窄组心肌梗死史、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Lp(a)、OPN、NLR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Lp(a)、OPN、NLR:重度>中度>轻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心肌梗死史、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控制后,Lp(a)、OPN、NLR仍与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相关(P<0.05);Lp(a)、OPN、NLR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的AUC为0.861、0.820、0.707,各指标联合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的AUC为0.915。结论 Lp(a)、OPN、NLR升高与冠心病患者并发狭窄性瓣膜病风险增加有关,联合检测三者对狭窄性瓣膜病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防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张航许华山刘超
关键词:OPNNLR冠心病
热休克蛋白70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CHD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300例,根据症状和CAG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CHD组80例,T2DM组70例,CHD合并T2DM组90例以及对照组(非CHD非T2DM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HSP7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研究HSP70及hs-CRP表达水平与CHD和T2DM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CHD合并T2DM组患者HSP70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hs-CRP水平相关性,进一步分析HSP70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及病变类型之间的关系,评价HSP70是否是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结果CHD组、T2DM组、CHD合并T2DM组患者HSP70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HD合并T2DM组HSP70及hs-CRP水平高于CHD组、T2DM组(P<0.05);经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CHD和T2DM在HSP70及hs-CRP升高方面有交互作用(F 1=21.790,P 1<0.001;F 2=62.047,P 2<0.001)。CHD合并T2DM患者HSP70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r=0.538,P<0.001);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HSP70表达水平高于双支病变患者及单支病变患者(P<0.05),C型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患者HSP70表达水平高于A型、B1型和B2型(P<0.05)。CHD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28,P<0.001),HSP70水平升高是CHD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D和T2DM在HSP70升高方面有交互作用;HSP70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与单纯CHD患者相比,CHD合并T2DM患者HSP70水平更高,冠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HSP70水平升高是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
张航许华山刘超文冰赵文增
关键词:冠心病2型糖尿病热休克蛋白70
左心房黏液瘤的脑转移瘤1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女,60岁。胸闷2个月余,突发晕厥6天余。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无外伤史、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血压136/84mmHg(1mmHg=0.133kPa),心率93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宋涛张麒姚星星孙富强张航盛卫勇陆凡凡刘超
关键词:左心房黏液瘤脑转移瘤药物过敏史糖尿病史无外伤史输血史
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例
2016年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9岁,以"声音嘶哑5天"为主诉于2015-12-10入我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伴干咳,无胸背部剧痛、胸闷、晕厥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行喉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纵隔增宽。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条状强回声——主动脉夹层(AD)左心增大;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内径增宽;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张杰何飞王佳佳刘超焦周阳张航
关键词:STANFORD升主动脉主动脉内径强回声假腔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张航袁永杰付宇马亚静李元智刘继发管生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颅内动脉瘤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合并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8年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常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上累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者少见,且多见于左右冠脉开口及近端的狭窄性病变。TA的治疗多以静脉为桥血管的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
赵国昌盛卫勇晁阳阳刘鹏红张航姚星星孙福强党喻华姜正明刘超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二尖瓣主动脉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