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霖
-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合成MRI联合IVIM模型对宫颈鳞癌及CINⅢ的诊断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合成MRI中的相关定量参数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相关参数对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12月于我院接受MRI及IVIM检查的35例女性宫颈鳞癌患者(宫颈鳞癌组)以及35例CINⅢ患者(CINⅢ组)。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合成MRI序列中的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时间(T_(2))、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以及IVIM成像中的慢扩散系数(D)、快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比较宫颈鳞癌组与CINⅢ组的影像特征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各参数值在鉴别诊断宫颈鳞癌及CINⅢ中的效能,并比较其效能差异。结果宫颈鳞癌组的T2值以及PD值均高于CINⅢ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的D值、f值低于CIN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MRI中T_(2)值诊断效能最高(AUC=0.812)、IVIM成像中f值诊断效能最高(AUC=0.889),合成MRI参数与D值、f值联合,其诊断效能均提高,其中T2与f值联合诊断效能达最高(AUC=0.956)。结论合成MRI序列中的T2值和IVIM成像中f值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有助于提高对宫颈鳞癌及CINⅢ的鉴别诊断效能。
- 汤倩周柒柒陈文刘薇音徐霖
- 关键词: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
- CT平扫及MRI增强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CT平扫及MRI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64例共73个病灶,单发病灶56例,多发病灶8例,病灶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及丘脑等近中线部位。CT平扫多呈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T1WI大多数呈现出等或者略低的信号,T2WI是呈现等或者略高的信号,DWI主要是高信号,肿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增强后会出现强化,占位征象明显,灶周有不同程度水肿。
- 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
- 关键词:CT平扫MRI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脾多肽联合^(125)I粒子植入及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分析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脾多肽联合^(125)I粒子植入及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72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植入及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脾多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情况、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CA199和CA2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化疗前比较,观察组化疗后CD3^+、CD4^+及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及NK显著升高;对照组化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均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及NK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观察组死亡17例,对照组死亡24例,死亡原因包括全身性多发转移、肝转移、呼吸衰竭。观察组12个月生存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多肽联合^(125)I粒子植入、吉西他滨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
- 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张晓龙崔宁侯平志余惠芬
- 关键词:吉西他滨免疫功能
- ^(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第1组)应用^(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单独应用^(99)Tc-MDP(第2组)或骨化三醇(第3组)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骨痛程度、骨密度值、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每组39例。3组治疗前骨痛程度、骨密度值、BALP、骨钙素均有可比性。第1组与第2组,第1组与第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第1组骨痛有效缓解率(94.9%)较第2组(74.4%)、第3组(71.8%)明显增高(P均<0.05),骨密度明显增高[(0.699±0.083)g/cm^(2)vs.(0.651±0.101)g/cm2,P<0.05;(0.699±0.083)g/cm^(2)vs.(0.647±0.092)g/cm^(2),P<0.05],BALP明显降低[(14.09±1.56)ng/ml vs.(15.54±0.83)ng/ml,P<0.05;(14.09±1.56)ng/ml vs.(15.65±1.09)ng/ml,P<0.05],骨钙素明显降低[(6.01±1.58)ng/ml vs.(6.22±1.64)ng/ml,P<0.05;(6.01±1.58)ng/ml vs.(6.14±1.43)ng/ml,P<0.05]。结论^(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 张晓茹徐霖吴立兵万华兵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化三醇骨密度
- 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治疗疗程进展的关系,探讨激素治疗后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水平的特征;分析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在糖皮质激素治疗SLE中诊断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检测40例SLE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骨代谢标志物(BGP、β-CTX、PICP),测定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1糖皮质激素治疗前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激素治疗早期,骨形成标志物BGP、PICP明显下降,骨吸收标志物β-CTX明显上升,治疗3、6、12个月后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组较育龄期组β-CTX、PTH、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绝经后组与围绝经期组比较,β-CTX、BGP、PICP、FSH均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糖皮质激素治疗3、6、12个月后测股骨近端、腰椎、Ward三角的骨密度,其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差异缺乏一致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早期有明显变化;而同阶段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存在差异,骨代谢标志物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雌二醇(E2)可为围绝经女性骨质流失的评估提供参考。
- 陈红徐霖吴立兵刘刚万华兵
- 关键词: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糖皮质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
- MRI定量分析在前列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索MRI定量分析在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我院病理科证实的9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126个病灶,其中前列腺增生(PH)82个、前列腺癌(PC)44个。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前列腺MRI及定量分析检查,获取病灶区的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灌注参数(主要包括K^(trans)、K_(ep)和Ve),比较各指标在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44个前列腺癌病灶中38个位于外周带,6个位于中央区;82个前列腺增生病灶中13个位于外周带,69个位于中央区。前列腺增生者TIC以持续上升型为主(P<0.05),前列腺癌者TIC以速升速降型为主(P<0.05)。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ADC值、K^(trans)、K_(ep)和V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C、ADC值和动态增强扫描的灌注参数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中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张晓龙崔宁侯平志余惠芬
- 关键词:前列腺癌弥散加权灌注参数
-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材料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2010年肝血管瘤患者108例,病灶198个,最大直径2~16厘米。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插管,治疗前均先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进一步...
- 杨守俊徐霖
- 关键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栓塞
- 文献传递
- 肝癌破裂出治疗血的急诊肝动脉栓塞
-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材料方法:28例经B超、CT或MR诊断肝癌,本次发病均以腹胀、腹疼或右上腹疼加剧急诊入院。经诊断性腹穿均有不凝固血性腹水。28裂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
- 杨守俊徐霖
- 关键词:肝癌破裂出血介入治疗栓塞
- 文献传递
- 荧光探针偶联GPC3单链抗体对肝癌的体内外检测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使用单链抗体偶联荧光染料构建探针进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阳性肝癌的体内外检测。方法通过Overlap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柔性肽G4S将罗氏公司开发的Codrituzumab轻链与重链连接,构建工程载体,并通过毕赤酵母进行表达纯化,获得靶向GPC3的单链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链抗体对GPC3阳性肝癌细胞Huh-7的结合能力;将单链抗体与碱性荧光染料罗丹明B偶联,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单链抗体在体外对Huh-7细胞的靶向能力;将单链抗体与近红外荧光染料NIRB-NHS偶联,通过CCD照相机实时收集荧光信号检测偶联探针在荷瘤裸鼠体内的靶向能力,并判断其开发为检测试剂的潜力。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毕赤酵母表达,成功获得抗GPC3单链抗体,经WB鉴定结果说明单链抗体AntiGPC3scFv表达及装配正确。流式细胞术检测Anti-GPC3scFv与肝癌细胞Huh-7的结合率为40.3%。体外靶向性试验验证单链抗体Anti-GPC3scFv可在体外很好地靶向肝癌细胞Huh-7,单链抗体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218.61±9.0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74±5.28。体内近红外成像试验中,通过Huh-7细胞移植荷瘤裸鼠给药后的荧光信号分析结果显示,单链抗体探针可以很好地靶向至肿瘤部位,分析热点区域的最大肿瘤/正常组织荧光信号比可知,单链抗体组信号比为8.27±2.94,明显强于对照组的1.09±0.63。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单链抗体Anti-GPC3scFv。单链抗体保留了母本抗体的结合能力,并体现了很好的体外和体内靶向能力,其靶向能力可应用于GPC3阳性肝癌的检测领域,拥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 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张晓龙崔宁侯平志余惠芬
-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荧光探针肝癌单链抗体激光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