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3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观察
  • 2篇病理观察
  • 1篇阴性
  • 1篇阴性乳腺癌
  • 1篇预后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直肠肿瘤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三阴

机构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篇陈一峰
  • 5篇杨梅
  • 4篇倪亚平
  • 4篇姚锡虎
  • 2篇陈良娟
  • 2篇何佩
  • 1篇刘德斌
  • 1篇郑锦阳
  • 1篇张宏图
  • 1篇李白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DPM)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WDPM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第一次因术前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术后20天再次入院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在左侧睾丸鞘膜偶然发现2个灰白色绒毛样赘生物,镜下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伴间质透明变性,表面被覆单层轻微扁平至立方状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小。免疫组化示AE1/AE3、calretinin、vimentin、CK5/6和HMBE-1(+),p63、PSA、PSAP和CEA(-)。结论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前列腺腺癌并发极为罕见,可被误诊为前列腺腺癌伴睾丸鞘膜癌转移,加深对此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陈一峰杨梅陈良娟李白姚锡虎倪亚平张宏图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病理学免疫组化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56±5.29)%(t=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MFI值为28.90(19.60~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6.28)(Z=-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v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vs溃疡型),中+低分化v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vs中分化),Dukes分期C+D vs A+B,p TNM分期Ⅲ+ⅣvsⅠ+Ⅱ,浸润深度pT3+T4 vs pT1+T2,淋巴结转移pN1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0.668,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也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_1=0.664,P_1=0.000;r_2=0.651,P_2=0.000)。结论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倪亚平陈一峰郑锦阳姚锡虎何佩张卫玉杨梅杨娟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流式细胞EPCAMDNA含量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滤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F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TC合并F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8~70岁(平均50.7岁)。10例甲状腺FC均为单发,瘤体最大径为1.0~8.0 cm,广泛浸润型3例,微小浸润型7例,10例均为有限血管浸润型(≤4个血管),其周围未见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PTC单发者5例,多发者5例,瘤体最大径为0.2~2.2 cm,≤1.0 cm者8例,周围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4例。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表型:10例PTC中CK19阳性,8例Galectin-3阳性,6例HMBE-1阳性,6例BRAF V600E蛋白阳性,10例CD56均阴性。结论PTC较少与FC混合发生,预后与肿瘤是否多灶及有无伴桥本甲状腺炎等有关,其内在机制复杂且仍存在争议,在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中需警惕,以避免漏诊其中一种肿瘤。
陈一峰郑泽荣林进吉王怡璇杨梅苏春阳杜冰汝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滤泡癌混合癌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疾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行乳腺癌手术患者65例,根据HER-2、PR及ER等相关检测结果将65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予以分组,试验组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8例,参照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7例。对6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质量及预后效果作研究。结果:试验组患者中未绝经状态患者13例(46.43%)、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患者21例(75.0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22例(78.57%)、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17例(60.71%)、手术方式(其他术式)的患者13例(46.43%)等相比于参照组患者较多,参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为8例(21.62%)、18例(48.65%)、19例(51.35%)、12例(32.43%)、7例(18.9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出现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发生概率进行比较,试验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患者各部位转移例数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呈年轻化发展,存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其分期时间较晚,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转移率,其肿瘤直径偏大,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器官转移率,其手术方法、临床病情、肿瘤组织学分析及等对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倪亚平陈一峰姚锡虎张卫玉杨梅杨娟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预后
转化性CD20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转化淋巴瘤的预后差,主要发生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应用美罗华治疗后可出现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造成耐药和肿瘤进展,文献仅见若干个案报道,笔者结合所复习的相关文献资料,报道1例滤泡性淋巴瘤经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后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旨在加深人们对此肿瘤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临床优选相应的治疗方案。
陈一峰何佩姚锡虎倪亚平杨梅陈良娟刘德斌
关键词:美罗华滤泡性淋巴瘤DLBC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