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梁 作品数:10 被引量:7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膝、髋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的特点 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近端静脉血栓4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67岁;体重指数16.94~31.25 kg/m^2,平均24.3 kg/m^2。膝关节置换组11例,髋关节置换组29例。记录近端静脉血栓的分布、长度、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并比较年龄、性别、手术侧别、手术类型、术前诊断,血栓发现时间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结果40例,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31例,彩超诊断9例;根据累及部位2例仅限于近端静脉,38例近端血栓同时合并远端,膝、髋关节置换两组的近端静脉血栓是否连续性以及孤立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静脉血栓长度2~35 cm,平均(8.85±9.31)cm;膝关节置换组长度为(5.0±2.05)cm,髋关节置换组(10.31±10.55)c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例中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13例均为髋关节置换组,膝关节置换组,近端血栓均累及腘静脉,手术类型(膝/髋)及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其他)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对近端血栓分布无统计学意义。本组40例中,25例(62.5%)在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前接受血栓症状、体征的评估,对比9例膝关节置换组及16例髋关节置换组的患肢肿胀、疼痛评分、Homans征、Neuof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髋膝关节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多合并远端静脉血栓并与之呈连续性分布,手术类型以及疾病对近端血栓的分布有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及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者更容易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 姚尧 戎朕 薛龙 乔梁 杨献峰 徐兴全 宋凯 戴小宇 谌业帅 陈东阳 徐志宏 史冬泉 戴进 蒋青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造影术 石蜡包埋软骨组织中DNA提取方法的改良 2017年 随着基因遗传学的发展,DNA检测技术也日臻完善,而对某些特定疾病的基因分析能为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遗传概况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依据。各大医院的病理科均存留着大量的组织蜡块,从这些石蜡标本中提取DNA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目标疾病DNA。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从石蜡包埋样本中提取DNA的方法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不同组织,提取DNA的难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从细胞数量比较多的肺组织和肠组织中提取DNA已易做到,但对于软骨组织,这一类密度很低而且细胞数目很少的组织中提取DNA仍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现探究从石蜡软骨组织切片中提取DNA并用于基因检测的方法。 乔梁 周盛 杨军 滕华建 蒋青关键词:软骨 石蜡包埋 DNA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术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翻修术前Barthel指数评分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2例THA翻修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61例;年龄32~85岁,平均65.3岁。翻修原因为假体周围感染7例,假体周围骨折4例,假体脱位6例,假体无菌性松动105例。Barthel指数评分为(76.4±17.7)分;其中1级10例,2级57例,3级37例,4级18例。对发生与未发生术前DVT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术前D-二聚体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肿瘤史、脑梗死史、吸烟史、陈旧性DVT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HA翻修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Barthel指数评分等级患者间术前DVT发生率。结果11例(9.02%)患者发现存在术前DVT,均为肌间静脉血栓;其中翻修原因为假体周围感染1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脱位1例,假体无菌性松动8例。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性别、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年龄≥70岁、Barthel指数评分<60分是THA翻修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arthel指数评分1、2、3、4级患者中分别有0例(0)、2例(3.5%)、3例(8.1%)、6例(33.3%)发生术前DVT,Barthel指数评分分级与THA翻修术前DVT发生率相关(χ^(2)=10.843,P=0.001)。结论在接受THA翻修术患者中,年龄较大、女性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低与术前DVT发生率较高相关;对于术前Barthel评分低的患者,应重视术前血栓筛查。 沈颖 姚尧 乔梁 乔梁 李昕华 蒋青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翻修手术 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 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08年8月至2016年2月共2363例初次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男653例,女1710例;年龄17~91岁,平均(64.44±13.03)岁。全膝关节置换954例、全髋关节置换1409例。术后当晚开始使用抗凝药物并联合小腿气压泵按摩预防血栓,术后第3-5天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排查血栓。按手术季节和年龄(≥65岁、〈65岁)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术后DVT和症状性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5.85%(116/732)、14.92%(71/476)、17.88%(108/604)和22.50%(124/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DVT发生率高于春季和夏季(P〈0.017);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9.09%(59/309)、15.68%(37/236)、18.11%(44/243)和27.71%(46/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夏季(P〈0.017);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3.48%(57/423)、14.17%(34/240)、17.73%(64/361)和20.26%(78/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55%(26/732)、3.78%(18/476)、4.97%(30/604)和6.90%(38/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88%(12/309)、4.24%(10/236)、4.94%(12/243)、9.64%(16/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31%(1 乔梁 姚尧 徐志宏 薛龙 陈东阳 史冬泉 戴进 蒋青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血栓不置入滤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急性近端血栓形成,在未置入滤器仅接受抗凝治疗后待近端血栓溶解或稳定后再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9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出现急性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69~83岁,平均(76.44±5.39)岁;9例患者均未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4例口服拜瑞妥10 mg,2次/d;2例皮下注射克赛0.4 ml,2次/d;3例静脉滴注东菱迪芙0.5 ml/次,隔天一次,同时加用克赛0.4 ml或拜瑞妥10 mg,1次/d。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近端血栓长度、凝血指标的改变,术前、术中、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血栓转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4.00±4.06) d;血栓均位于近端,其中8例合并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发现的平均时间为入院后(3.89±3.01) d。术前近端血栓平均长度(10.78±6.10) cm(范围,4.0~20.0 cm);平均治疗(14.22±7.03) d后,5例近端血栓完全消失,3例好转,1例无变化但血栓转为稳定。治疗后近端血栓长度显著比治疗前减小[(10.77±6.10) cm vs. (4.39±6.5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09)。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中, D-二聚体在治疗后显著降低[(10.47±4.87) μg/ml vs. (2.59±1.60) 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0,P=0.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例出现伤口渗液较多,停抗凝药后2 d血栓复发,后继续予以抗凝治疗。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8.3±7.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近端及远端血栓均溶解;3例仍见部分肌间静脉血栓残留;1例近端血栓较出院时好转,但仍有部分血栓残留;1例出院后血栓加重, 姚尧 乔梁 戎朕 薛龙 徐兴全 宋凯 陈东阳 徐志宏 史冬泉 戴进 秦江辉 王业贤 杨献峰 蒋青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静脉血栓栓塞 腔静脉滤器 血栓溶解疗法 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栓症状评估及无症状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关节置换术包括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的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 乔梁 姚尧 徐志宏 陈东阳 史冬泉 戴进 蒋青关键词:危险性分析 贫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贫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2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916例非骨折病因行THA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男811例,女1105例;年龄18~94岁,平均59.2岁。贫血患者213例,非贫血患者1703例;术前DVT 55例,非DVT 1861例(其中术后新发DVT 75例)。对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史、血栓史、吸烟史、是否翻修、术前D-二聚体阳性(≥0.5 mg/L)、是否贫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及手术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翻修、术前红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术前D-二聚体阳性和贫血是术前DVT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D-二聚体阳性、贫血是术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翻修、术前D-二聚体阳性、贫血、输血、术后红细胞、术后血红蛋白是术后新发DVT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0岁)、女性、翻修是术后新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HA术前DVT患者中贫血发生率较高,并且贫血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贫血虽然不是THA术后新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术后新发DVT患者中贫血发生率也较高。 乔梁 姚尧 姚尧 徐志宏 邱君斓 徐志宏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贫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床旁超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栓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常规用床旁超声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部位、血栓回声以及血流情况。所有术前血栓患者于术后行常规随访观察。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76±8)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22±3)kg/m^2。术前共发现血栓45例,其中近端血栓7例,远端血栓38例。根据血栓累及部位,其中累及髂静脉1例,股静脉4例,腘静脉4例,腓静脉5例,胫后静脉3例,肌间静脉血栓40例。13例血栓患者暂停手术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彩超隔日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其中经治疗好转10例,血栓无变化2例,加重1例,2例在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彩超观察中,3例术前血栓患者在术后观察中发现进展至其他静脉,均及时接受抗凝治疗并通过床旁彩超随访,未见有血栓脱落以及肺栓塞形成。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栓的诊断、监测及随访。 姚尧 乔梁 王业贤 邱君斓 蒋智明 沈祎 朱澄妍 陈东阳 徐志宏 史冬泉 戴进 张炜炜 蒋青关键词:血栓形成 多普勒超声 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不同 本文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季节进行的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发生率是否不同进行了探究。分析不同季节关节置换和术后DVT发生率的关系;分析在不同的年龄人群中季节的因素对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是否不同,探讨针对季节因素对DV... 乔梁 姚尧 徐志宏 薛龙 陈东阳 史冬泉 戴进 蒋青关键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肌间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转归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至12月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住院期间由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的新鲜比目鱼肌肌间静脉血栓患者47例,男6例,女41例;年龄46~92岁,平均(68.3±7.7)岁.膝关节置换36例,髋关节置换11例.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肌间静脉血栓在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溶解情况.分析年龄(> 65岁、≤65岁)、体重指数(>25 kg/m2、≤25 kg/m2)、性别(男、女)、手术部位(髋、膝)、血栓长度(>5cm、≤5 cm)、血栓最大直径(>1cm、≤1 cm)、抗凝时间(出院后延长抗凝、未延长抗凝)、血栓形成时间(术前、术后第1~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等因素对术后3个月肌间血栓转归的影响.结果 肌间静脉血栓于术前发现9例,术后第1~3天发现27例,术后第4天以后发现11例.术后6周时44例发生溶解,其中完全溶解19例(40.4%,19/47)、部分溶解25例(53.2%,25/47),1例(2.1%,1/47)进展至腘静脉,2例(4.3%)无变化.术后3个月时45例发生溶解,其中完全溶解35例(74.5%,35/47)、部分溶解10例(21.3%,10/47),未见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血栓,另2例无变化.术后6周和术后3个月血栓完全溶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97,P=0.003).血栓最大直径>1cm组与≤1cm组术后3个月血栓完全溶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1,P=0.000),其他因素不同分组术后血栓完全溶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绝大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溶解.血栓最大直径对术后3个月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有影响,直径>1cm的血栓在术后3个月内很难完全溶解. 姚尧 邱君斓 乔梁 陈东阳 徐志宏 史冬泉 戴进 薛龙 蒋智明 沈祎 朱澄妍 张炜炜 蒋青关键词:围手术期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