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晓斌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新生儿
  • 9篇结肠
  • 8篇小肠
  • 8篇小肠结肠炎
  • 8篇坏死
  • 8篇坏死性小肠结...
  • 8篇肠炎
  • 7篇新生儿坏死性...
  • 5篇婴儿
  • 3篇血清
  • 3篇畸形
  • 2篇蛋白
  • 2篇造瘘
  • 2篇造瘘术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术后
  • 2篇瘘术
  • 2篇外科
  • 2篇小肠造瘘

机构

  • 16篇天津市儿童医...

作者

  • 16篇胡博
  • 16篇杜晓斌
  • 15篇王金虎
  • 14篇赵绪稳
  • 12篇戴春娟
  • 2篇包国强
  • 1篇赵丽
  • 1篇张同强

传媒

  • 4篇江苏医药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估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手术后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97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及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的Altman分型、肿瘤体积和术中残余肿瘤体积与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相关(P<0.05),而性别、血清AFP水平、肿瘤性状和病理类型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不相关(P>0.05);在Altman分型Ⅱ型和Ⅲ型的新生儿中,术后出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和未发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者比较,畸胎瘤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型新生儿中上述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对Altman分类、肿瘤体积和肿瘤位置关系的准确预判,可有效避免肿瘤生长、瘤体对盆底、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及神经的压迫和侵犯,也可避免术中对重要组织脏器的损伤,并预防终末器官损害,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杜晓斌胡博戴春娟赵绪稳王金虎杨福江
腹腔镜结肠框逆向旋转Soave治疗小婴儿长段巨结肠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框逆向旋转Soave治疗小婴儿(3个月以内)长段型巨结肠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并通过手术确诊的16例小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接受手术时日龄(52±17)d;术前联合临床表现、钡灌肠、直肠黏膜及肌层活组织检查等确诊。16例患儿均给予腹腔镜结肠框逆向旋转Soave治疗,术后随访采用Zakaria评分系统评估肛门功能。16例患儿均获随访(10±6)个月。结果16例患儿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切除肠管长度(25±8)cm,术中失血量(10±3)ml,手术时间(60±20)min,围术期未发生死亡或麻醉意外,住院期间无吻合口漏、出血、肠梗阻者。1例患儿拔除肛塞后出现肛周皮肤糜烂。16例患儿中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1例,污粪1例,无便秘复发者,肛门功能Zakaria评分优良率为87.5%(14/16)。结论腹腔镜结肠框逆向旋转Soave治疗小婴儿长段型巨结肠安全、有效,保留了未扩张横结肠,避免了结肠次全切除,术后排便功能良好。
赵绪稳王金虎杜晓斌杨福江赵丽胡博
关键词:腹腔镜长段型巨结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周血和组织RIPK1、RIPK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3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外周血和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和RIPK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9例NEC患儿(NEC组,Ⅰ期107例,Ⅱ+Ⅲ期42例)和同期诊治80例非NEC患儿(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RIPK1和RIPK3mRNA的表达。选取5例接受肠造瘘术治疗的NEC患儿的NEC组织标本,同一患儿二期关瘘时部分正常回肠组织标本为对照,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组织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比较NEC患儿外周血RIPK1和RIPK3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NEC发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检测外周血RIPK1和RIPK3mRNA表达对重度NEC的诊断效能。结果NEC组外周血RIPK1和RIPK3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NEC组织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回肠组织(P<0.05)。重度NEC组气腹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外周血RIPK1、RIPK3mRNA表达高于轻度NE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MODS和气腹征、外周血RIPK1和RIPK3mRNA表达升高是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RIPK1和RIPK3 mRNA联合检测诊断重度NEC的AUC大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NEC患儿外周血RIPK1和RIPK3mRNA表达升高,是重度NEC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重度NE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王金虎杨福江赵绪稳杜晓斌戴春娟胡博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先天性不对称性联体畸形1例报告
2020年
1病例资料患儿男,1d,2016年8月30日入院,体质量为3.1 kg。入院体格检查(图1A):联体畸形,发育不对称,其中主体外观正常,自主体的剑突至上中腹部与另一发育不全的联体胸腹部相连;结合部分长约5 cm,其下方主体脐部无腹壁缺损。联体表面皮肤完整,无头颈,可见部分躯干、四肢、外阴等组织结构;联体肛门闭锁;呈男童外阴,阴囊发育不良,无睾丸可及,无排尿;四肢均呈屈曲状,手指不全,脚趾齐全;四肢可被动活动,无主动活动。
王金虎杜晓斌赵绪稳戴春娟胡博包国强
关键词:联体畸形手术治疗新生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PAF、IL-1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细胞介素-17(IL-17)对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价值及判定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新生儿NEC患儿为实验组,105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PAF、IL-17水平,进行组间对比并且对实验组不同分期患儿的血清PAF、IL-17指标进行对比,观察记录新生儿出生60d的死亡情况,评价血清指标预测价值。结果:实验组患儿血清PAF、IL-17检测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不同Bell标准分级的患儿,血清PAF、IL-17水平Ⅲ期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Ⅰ期,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F、IL-17诊断新生儿NEC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50.24μg/L、16.65ng/L,血清PAF联合IL-17诊断新生儿NE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5.36%、85.85%、86.85%。实验组的患儿出生后60d死亡7例。血清PAF预测新生儿NEC 60d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64.25%、94.13%;血清IL-17预测新生儿NEC 60d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74.16%、89.26%。结论:新生儿血清PAF、IL-17可作为早期诊断NEC及预测预后的敏感性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赵绪稳张同强王金虎杨福江杜晓斌马林胡博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细胞介素-17
早产儿出生后凝血指标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后凝血指标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Bell分期≥Ⅱ期的早产NEC患儿43例为病例组,同期胎龄相近未发生NEC的早产儿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出生后24 h内的凝血相关指标。对病例组中NEC发病日龄与凝血指标进行组内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和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根据凝血指标化验行冷沉淀或血浆输注比例高于对照组(44.2%vs.23.3%)(P<0.05)。病例组患儿APTT与NEC发病日龄呈负相关(r=-0.782,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后凝血指标PT-INR、Fib及APTT与NEC的发病相关。
杜晓斌胡博戴春娟王金虎赵旭稳杨福江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凝血指标早产儿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小肠造瘘术的NEC患儿59例分为两组,在术后肠内营养期间,对照组(27例)给予蒙脱石散,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高流量腹泻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术后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每日体重增量。术前及术后10 d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结果观察组患儿高流量腹泻和喂养不耐受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达全肠内营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每日体重增量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0 d,两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IgA和IgM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EC小肠造瘘术后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可减少高流量腹泻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更早达到全肠内营养,缩短住院时间,并可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马林胡博戴春娟杨福江杜晓斌王金虎赵绪稳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NEC伴发肠穿孔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NEC未伴发肠穿孔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胎龄、出生体重、性别、起病日龄、起病至肠穿孔病程)、围产期资料(母亲孕龄、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孕期合并糖尿病情况、妊娠高血压情况、孕期感染情况)、NEC诊断后并发症(呼吸衰竭、休克、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低钙血症、肝肾功能损害、低钾和高钾血症)、起病时化验结果(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PCT、CRP及血清白蛋白)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NEC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C是否伴发肠穿孔与出生体重、胎龄、母亲孕龄、孕期感染、呼吸衰竭、休克、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低钙血症、低钾血症、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PCT、CRP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功能障碍(OR=7.125,95%CI:2.095~24.230)、低钾血症(OR=6.627,95%CI:1.557~28.205)是NEC伴发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清白蛋白(OR=0.792,95%CI:0.694~0.905)及白细胞数偏高(OR=0.917,95%CI:0.844~0.99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凝血功能障碍、低钾血症、低白细胞数及低血清白蛋白是NEC伴发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新生儿NEC,临床上应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以避免肠穿孔。
赵绪稳胡博戴春娟杨福江杜晓斌王金虎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
血清GLP-2、ITF3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三叶因子3(ITF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NEC疾病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NEC新生儿140例(NEC组),非NEC新生儿40例(对照组),NEC组根据修正Bell-NEC诊断标准分为轻度NEC 108例(Ⅰ期)、重度NEC 32例(Ⅱ+Ⅲ期)。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GLP-2、ITF3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EC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绘制血清GLP-2、ITF3诊断重度NE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NEC组、对照组新生儿血清GLP-2水平分别为(1.51±0.34)、(1.93±0.45)ng/mL,血清ITF3水平分别为(7.42±1.73)、(10.79±1.40)ng/mL,NEC组新生儿血清GLP-2、ITF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轻度、重度NEC患儿血清GLP-2水平分别为(1.82±0.39)、(0.67±0.21)ng/mL,血清ITF3水平分别为(13.11±3.35)、(8.28±2.67)ng/mL,重度NEC患儿血清GLP-2、ITF3水平均低于轻度NEC患儿(P均<0.01)。血清GLP-2、ITF3水平降低是影响NEC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GLP-2、ITF3单独诊断重度NEC的AUC分别为0.779(95%CI:0.629~0.929)、0.866(95%CI:0.779~0.952),血清GLP-2、ITF3联合诊断重度NEC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19(95%CI:0.831~0.994)、90.8%、92.3%。结论NEC新生儿血清GLP-2、ITF3水平均降低,两者是影响NEC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其联合检测有利于重度NEC的早期诊断。
王金虎胡博杨福江赵绪稳杜晓斌戴春娟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
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在新生儿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在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的患儿分为活瓣式肠造瘘术组(13例)以及常规肠造瘘术组(10例),其中活瓣式肠造瘘术组采用袢式造瘘的方法,先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及腹壁肌层缝合固定,在与该缝合层面约一个肠管直径距离处将肠管浆肌层与皮肤、皮下、腹壁肌肉一并缝合固定,使处于腹壁内的肠段形成类似回盲部的“瓣样”皱襞结构。对比活瓣式小肠造瘘术组与常规肠造瘘组术后水电失衡情况,皮肤糜烂、肠管脱出的发生率及排便情况。结果与常规造瘘术组相比,活瓣式造瘘术组患儿每日每百毫升进奶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5.95±3.39)g vs.(22.23±2.49)g,P<0.05],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7.05±3.31)g vs.(23.23±2.64)g,P<0.05],每周体质量增长量显著提高[(136.42±20.23)g vs.(154.27±16.74)g,P<0.05];同时可以有效预防肠管脱出,并减轻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程度。结论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可以减少肠造瘘口排便内容物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护理负担,显著改善预后。
王金虎赵绪稳杜晓斌戴春娟胡博包国强
关键词:肠造口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