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关于使用CPR实时反馈系统提高CPR质量的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考察气垫放气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使用实时反馈系统的作用效果。方法在模拟人上进行研究,由本院重症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2 min的胸外按压,对照组背垫硬板且气垫放气,由ePAQ Pro记录按压信息;观察组使用LinkCPR反馈系统对按压深度和频率进行纠正,比较两组按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按压深度均值为(56.11±1.79)mm,高于对照组的(52刀8±1.56)mm,按压正确率和滞留率均值分别是为64.89%和31.29%,优于对照组的56.62%和39.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按压频率分别是(107.44±3.57)次/min和(111.00±4.25)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和按压时间较短有关。分析按压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观察组的按压深度和频率更加稳定,特别是在按压的后半程中,对照组相比于观察组按压准确率显著降低。结论LinkCPR的运用可改善按压过浅的现象,能提高按压正确率,增加气垫放气时进行CPR的稳定性。
- 曹爽杨旻
-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骨科及ICU医护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的调查研究
- 2021年
- 目的:分析骨科及ICU的医护人员对静脉血栓检塞症(VTE)的预防、护理及治疗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自行设计VTE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对医院的54名骨科医护人员和36名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护人员对VTE的了解程度。结果:所有考察的医护人员对VTE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其基本概念、主要症状、发病因素及基本预防治疗措施方面的了解程度都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对其发病部位和发病因素了解的比较全面,但在其他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结论:被调查医护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的总体了解程度较低,医院可组织相应的讲座论坛等学习活动,使医护人员能够进行更深一步系统学习,达到增加对静脉血栓栓塞症了解程度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
- 曹爽杨旻张莉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ICU医护人员知识
- 气垫床对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观察在徒手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过程中,气垫床的使用对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名经过正规CPR培训的医生,以模拟人为研究对象,按照《2015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进行A、B、C三组顺序随机的徒手连续2 min胸外按压操作,每次按压之间休息10 min.A组为在普通硬床上进行按压,B组在气垫床上加硬背板进行按压,C组在气垫床上进行按压.使用实时反馈仪收集按压的频率、深度、滞留率、按压太浅次数和准确率等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三组间按压质量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结果 在按压频率方面,三组分别为(107.9±5.1)次/min vs.(107.7±4.56)次/min vs.(109.7±4.86)次/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压深度方面,A组和B组均优于C组,分别为(53.45±2.04)mm,(52.65±2.13)mm vs.(48.45±1.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按压太浅次数明显高于A、B两组,为(97.3±23.4)vs.(23.6±19.3)次,(35.3±33.9)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按压滞留方面,A组回弹较B和C组都好,滞留率分别是(58.43±4.17)%vs.(62.51±4.37)%,(62.63±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第2分钟的按压深度明显小于第1分钟,为(46.45±1.43)mm vs.(50.05±1.64)mm,P<0.05;按压太浅次数多于第1分钟,为(62.1±16.4)次vs.(35.3±8.5)次,P<0.05;各组正确率比较为33.64%vs.28.66%vs.19.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PR时气垫床的工作会对徒手胸外按压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消除CPR时气垫床的弹性可有效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
- 邹洋洋夏威陈立旻曹爽华天凤杨旻
- 关键词:气垫床心肺复苏
- Pit-Crew心肺复苏模式对胸外按压质量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观察以Pit-Cre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模式的团队复苏对胸外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将64名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医护比例分成角色分工组与未角色分工组, 每组各8队, 每队4人。角色分工组每队指定一名队长组织协调整个CPR流程, 未角色分工组不进行指定。每队利用高级模拟人在CPR质量跟踪反馈系统的监测下, 按照《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要求实施标准胸外心脏按压8 min。观察并记录每队实验人员CPR时间、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按压中断次数、按压超标中断次数(>10 s)、按压频率、胸廓充分回弹次数等指标。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参数, 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分析发现, 与未角色分工组相比, 角色分工组能达到更高CCF[(69.13±1.55)%vs. (59.13±6.08)%, P<0.05], 且角色分工组的按压中断总时间及超标中断次数均显著较少[(79.88±28.76)svs. (135.25±32.99)s;4(3, 5)次vs. 2(1, 2)次, 均P<0.01]。两组在CPR时间、中断次数及按压总时间方面的均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 另外两组在按压总次数、按压正确次数、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廓充分回弹等按压质量达标方面以及在按压太快、按压太慢、按压太深以及胸廓回弹不足等按压质量未达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指定团队领导的Pit-Crew CPR模式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CPR, 而且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
- 肖文艳华天凤陶干张金李惠张洋曹爽杨旻
-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重症胰腺炎患者和护理人员对医院环境压力源认知状况的对比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比较重症胰腺炎患者和护理人员感知到ICU住院环境压力源的差异。方法对我院ICU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38例和负责其的护理人员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感知到的ICU环境压力与护士评价患者所感知到的ICU环境压力源的内容和得分存在差异,患者组的环境压力源的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均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患者面临的住院环境压力源的评价低于患者自评。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住院环境压力源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 曹爽
-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护理人员压力源
- 预后营养指数对脓毒症休克患者ICU 28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脓毒症休克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患者在ICU入院28 d内的生存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I与脓毒症休克预后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PNI对脓毒症休克患者ICU 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使用最大约登指数确定PNI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共纳入8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生存组57例,死亡组31例,病死率为35.2%。死亡组的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PNI均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尿素氮、乳酸、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慢性肾脏病比例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PNI与ICU 28 d死亡率独立相关(OR=0.84,95%CI:0.74~0.95,P<0.01)。ROC分析显示PNI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ICU 28 d死亡率的AUC为0.77(95%CI:0.67~0.88,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NI>30.7组ICU 28 d生存率显著高于PNI≤30.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NI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存在独立相关性,且对脓毒症休克患者ICU 28 d死亡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张洋曹爽肖文艳李惠杨旻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预后营养指数ICU
- 集束化护理结合卧位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结合卧位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将2018年1月-12月入住我院ICU的276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试验组1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卧位康复训练。比较两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结果试验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结合卧位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还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减低患者经济压力。
- 曹爽丁燕卢欢欢张莉杨旻
-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