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勇

作品数:16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间孔
  • 3篇腰椎间孔狭窄
  • 3篇椎间孔
  • 3篇椎间孔狭窄
  • 3篇CT诊断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原发性
  • 2篇针刺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胃癌
  • 2篇下段
  • 2篇夹层
  • 2篇灌注

机构

  • 10篇黄石市中心医...
  • 5篇荆州市第一人...
  • 4篇长江大学
  • 2篇孝感市中心医...
  • 2篇黄石市第二医...
  • 1篇黄石中心医院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16篇王勇
  • 3篇任伯绪
  • 3篇王晓彬
  • 3篇郑卫华
  • 3篇卢木发
  • 3篇王广萍
  • 3篇靳光华
  • 3篇王文辉
  • 2篇黄劲柏
  • 2篇付汉东
  • 2篇胡新杰
  • 1篇孟亚辉
  • 1篇赵刚
  • 1篇江广斌
  • 1篇罗艳

传媒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5
  • 2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鉴别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比较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鉴别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2例急性主动脉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给予MRA检查,进行主动脉弹性测定,并判断疾病状况与诊断效果。结果所有病人均见主动脉管壁增厚[5mm~21mm(14.13mm±2.49mm)]。MRA判断为主动脉壁增厚(增厚组)62例,主动脉夹层(夹层组)30例。夹层组的动脉可扩张度(AD)和动脉顺应性(AC)数值均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主动脉夹层与AD值、AC值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2,0.398,P <0.05)。手术病理结果判断为主动脉壁增厚60例,主动脉夹层32例,MRA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8%和100.0%。结论 MRA鉴别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肿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能通过判定主动脉弹性情况反映病人的病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王津王勇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弹性主动脉壁内血肿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CT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S与BV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过CT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关键词:16排螺旋CT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行性
16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黄石中心医院普爱院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集的9例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表现,运用后处理技术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破裂口位置、夹层累计的范围及是否合并血栓、分支血管受累等病变。结论运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及邻近血管病变,对筛选和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意义重大。
王勇孟亚辉任伯绪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肠系膜上动脉
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12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成功后4个月给予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结果:CT诊断为术后复发40例,复发率为33.3%,其中局部复发25例,远处转移15例,常规CT扫描与腹部多平面重建图像都有很好的特征性。胃底、胃体和胃窦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5.0%,12.5%和53.3%,胃窦肿瘤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胃底与胃体(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阳性淋巴结数是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为复发42例,无复发78例,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5.2%和100.0%。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阳性淋巴结数是导致胃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胃癌术后局部复发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都较高,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胃癌复发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隙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男57例,女15例.年龄36~64岁,平均53.5岁.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
王晓彬王勇卢木发王广萍郑卫华王文辉
关键词:腰椎间孔狭窄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诊断影像学诊断
文献传递
莲心碱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2012年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多环节、多体系、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文章就莲心碱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莲心碱应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缺血损伤后脑的功能提出指导意见。
王勇黄劲柏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莲心碱
SPECT/CT与MRI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与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8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椎体骨肿瘤患者5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38例(良性组),恶性肿瘤16例(恶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SPECT/CT与MRI特征,然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的肿瘤SPECT/CT参数SUV_(max)与SUV_(ave)值都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显示恶性组的肿瘤大小、形态、骨质破坏、边缘、钙化、椎管受累与良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86.8%、100.0%和92.3%,MRI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97.4%、100.0%和97.7%。结论:SPECT/CT与MRI在单椎体骨肿瘤诊断中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各自成像优点,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罗艳王勇张吉琛
关键词:SPECT/CTMRI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男性57例,女性15例。年龄36-64岁,平均53.5岁。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
王晓彬王勇卢木发王广萍郑卫华王文辉
关键词:腰椎间孔狭窄
文献传递
肝内及肠道血吸虫病一例
2012年
患者男,50岁,因全身不适1天,便血,呕血5 h入院。既往有血吸虫疫区生活史,体检: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可触及,巩膜未见黄染,重度贫血貌。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7 g/L,白细胞7.28×109/L,血小板487×109/L,谷草转氨酶(AST)略微增高,粪便检查合找到血吸虫卵。
王勇任伯绪黄劲柏胡新杰
关键词:肝内谷草转氨酶全身不适重度贫血血红蛋白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男57例,女15例。年龄36~64岁,平均53.5岁。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
王晓彬王勇卢木发王广萍郑卫华王文辉
关键词:腰椎间孔狭窄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