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从圣

作品数:14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血压
  • 3篇衰竭
  • 3篇高血压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肌
  • 2篇血清
  • 2篇源性
  • 2篇老年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低钾
  • 1篇低钾血症

机构

  • 8篇合肥市第一人...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14篇李从圣
  • 8篇杨静
  • 7篇程立顺
  • 3篇徐俊
  • 2篇王爱玲
  • 2篇孟令毅
  • 2篇胡承志
  • 2篇郝玉瑜
  • 2篇解杨婧
  • 2篇聂开政
  • 2篇郭增
  • 2篇王春苗
  • 1篇宋志友
  • 1篇夏家栋
  • 1篇张泓
  • 1篇施有为
  • 1篇陶红
  • 1篇王勇
  • 1篇张晓红
  • 1篇程景林

传媒

  • 5篇安徽医药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西藏医药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治疗进展及基础研究热点被引量:1
2008年
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治疗方面第3代β受体阻滞剂的问世显著降低了DCM患者的病死率;免疫干预与免疫吸附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明显改善了DCM患者的心功能,已成为DCM患者的一项辅助治疗手段;心脏移植是终末期DCM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基础研究方面基因治疗与细胞移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望为DCM患者开创新的治疗途径。
李从圣程立顺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患者共发生大于1.5 s长间期共15 456次,23:00时至凌晨05:00时出现次数最多,11:00时至14:00时次之,最长R-R间隔为4.21 s,发生在02:16分;均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ST-T改变及交界性逸搏多见;患者记录中均无明显自觉症状。结论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多发生在睡眠状态,可能与睡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杨静程立顺施有为张良洁李从圣
关键词: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
急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及治疗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急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住院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在传统药物基础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新型血管扩张剂奈西利肽及血管加压素拮抗剂托伐普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充血症状,可能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非药物治疗方面无创通气、左室辅助装置及超级滤过装置正成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李从圣程立顺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组织E26转录因子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E26转录因子1(Ets-1)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产物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07-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n=17)及正常血压者(正常血压组,n=16)手术废弃组织中的动脉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信号分析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动脉血管组织中Ets-1、MCP-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高血压组动脉血管组织中Ets-1[肠系膜动脉(186.4±2.4)比(102.8±1.9);肋间动脉(153.4±2.0)比(101.2±1.6)]、MCP-1[肠系膜动脉(115.3±1.0)比(83.2±0.7);肋间动脉(122.4±0.8)比(70.1±0.6)]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组动脉血管组织Ets-1与MCP-1mRNA表达呈正相关(肠系膜动脉,r=0.87;肋间动脉,r=0.83,均P<0.01)。结论与正常血压者相比,Ets-1和MCP-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Ets-1、MCP-1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重构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从圣孟令毅徐俊程立顺杨静程元光吴伟
关键词:高血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重度低钾血症100例病因及心电图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重度低钾血症的病因,研究其心电图( ECG)表现对低钾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重度低钾血症患者均在入院后48 h以内测定血清钾以确诊,其中<60岁者21例,≥60岁者79例.100例均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同时给予补钾、补镁等对症治疗.结果:①100例中,90例经3~7d治疗后,复查血清钾正常;6例自动出院;3例因恶性肿瘤终末期放弃治疗死亡;1例因心室颤动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90%.②<60岁患者中,周期性低钾性麻痹患者16例,原发病引起低钾者5例;≥60岁患者中,因原发病造成钾摄入不足引发者76例,因使用排钾药物引起者3例.③所有患者均有低钾血症ECG异常改变.结论:低钾血症的病因可能与周期性低钾性麻痹及原发病钾摄入不足有关;ECG检查方便迅速,对重度低钾血症者的救治有相当的价值.
杨静李从圣徐俊
关键词:低钾血症病因心电图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 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5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B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C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每组各50例。通过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F比值3项指标检测,评价对ACS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A组最高,其次是C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F比值C组水平最高,其次是A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F比值指标对AC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D/F比值诊断价值最高。
夏泉杨静李从圣王勇朱毅陶红张中明郝玉瑜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抗凝治疗及心律失常处理
2010年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极高,疗效欠佳,预后不良,目前其治疗策略仍在不断改进,现就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和心律失常处理的有关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李从圣杨静
关键词:心力衰竭抗凝心律失常
外源性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修复,治疗心肌梗死,但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等原因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目的:探讨硫化氢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100±20)g SD大鼠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4代时按实验分组处理,移植前2 h给予DAPI标记。将50只体质量(200±20)g雄性SD大鼠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每组10只。模型建立24 h后,分组在梗死心肌周围选择4个点,分别注射生理盐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硫化氢。细胞移植4周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Masson染色测定梗死交界区胶原。结果与结论: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纤维化严重,梗死区域无心肌组织再生;外源性硫化氢处理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单用硫化氢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轻,胶原组织中可见较多心肌细胞再生。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硫化氢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提示硫化氢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提高移植后的细胞存活率,改善梗死后心功能,其作用优于单用硫化氢或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解杨婧王爱玲郭增李从圣王春苗郝玉瑜
关键词:干细胞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预处理
胱抑素C与高血压颈动脉IMT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患者血清Cys C、生化及血压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按照颈动脉IMT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血清Cys C、生化、年龄及血压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上述指标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1.32±0.42)vs(1.11±0.28)mg/L](t=2.6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398,P<0.01;r=0.51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并非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7,P>0.05)。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无确切关联,不能作为其预测指标。
杨静张晓红李从圣聂开政
关键词:胱抑素C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5.32±39.85 mmHgvs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vs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of 80 vs 10[11.63%]of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21.25%]of80vs8[9.30%]of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ACD-CPR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夏家栋李从圣程立顺
关键词:心脏骤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