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滨
-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2
-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 2005年
-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内干预(PCI)后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患者,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再通后即刻行SPECT检查,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8例)采用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波立维、硝酸甘油等);GSH组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SH静滴(血运重建即刻静滴GSH2400mg,2h内滴完,1次/d,持续15d),15d后复查SPECT。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SH对AMI急诊PCI后再灌注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方毅民董炳庆杨军于滨李善春
-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SPECT检查再灌注心肌舒张末期容积灌注缺损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 ,以探讨内皮功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15例 ,女5例 ,年龄58.3±7.4岁 )和1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14例 ,女3例 ,年龄57.7±8.6岁 )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后 ,向冠脉内依次以递增剂量 (左冠脉分别为20ug 、40ug、100ug,右冠脉分别为20ug、50ug)注入乙酰胆碱。以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狭窄病变段最小腔径、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和正常冠状动脉支的基础内径值和注入乙酰胆碱最大剂量后的内径值 ,比较两组在上述部位的内径变化率。结果两组在注入乙酰胆碱后各检测部位的内径均较基础值显著缩小。在狭窄病变段和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显著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59±38) %vs( -37±33) %,P<0.01;( -40±29) %vs( -21±20) %,P<0.01]。在正常冠状动脉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亦呈现出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意义[( -16±15) %vs( -12±9) %,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较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加重 ,表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恶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 杨军于滨方毅民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乙酰胆碱
- 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与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比较选择性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 (Ach)和麦角新碱 (ER)激发试验对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安全性。 方法 :79例患者中对 41例患者实施了Ach激发试验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有无心绞痛和ST段改变分为AchⅠ组和AchⅡ组 ,注药剂量右冠状动脉依次为Ach 2 0 μg和 50 μg ,左冠状动脉依次为 2 0 μg、 50 μg和 10 0 μg ;另 3 8例患者实施了ER激发试验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有无心绞痛和ST段改变分为ERⅠ组和ERⅡ组 ,右冠状动脉注入ER 2 0 μg ,左冠状动脉注入 3 2 μg。以注入Ach或ER后冠状动脉出现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 (≥ 99%狭窄 )为激发试验阳性。 结果 :Ach法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为 90 % ,ER法的敏感性为 72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二者的特异性均为 10 0 %。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并发症Ach法 9 8% (4/ 41) ,ER法 2 8 9% (11/ 3 8) ,二者差异性显著 (P <0 0 5)。激发多支血管痉挛阳性率AchⅠ组 15 0 % (3 / 2 0 ) ,ERⅠ组 5 6% (1/ 18)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安全性 ,Ach法更为安全 。
- 于滨杨军方毅民黄奇迅王桂乐
- 关键词:冠状动脉乙酰胆碱麦角新碱
-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比较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状况,探讨内皮功能不全在不同类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向冠脉内依次以递增剂量注入乙酰胆碱。以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测量狭窄病变段最小腔径、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和正常冠状动脉支注入乙酰胆碱前后的内径,比较两组在上述检测部位的内径变化率。结果 两组在注入乙酰胆碱后各检测部位的内径均较基础值显著缩小;在狭窄病变段和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径变化率显著大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正常冠状动脉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亦呈现出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意义。结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大于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障碍的恶化可能是促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 杨军于滨方毅民黄其训王桂乐
-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乙酰胆碱
- 心肌呈色分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109例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治疗。各例于PCI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无复流组(no-reflow,NR)22例患者,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20.2%,既往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多于非NR组。NR组MBG2和3级和ST段抬高下降≥50%者显著少于非NR组,根据心肌酶估测的心肌梗死范围扩大(磷酸肌酸激酶为43.45±5.34g比27.48±4.47g,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0.39±0.11比0.62±0.13,P<0.01);NR组总死亡率较非NR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致死性心力衰竭(22.7%比5.7%,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35.0%比13.8%,P<0.05)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6个月均明显增加,而两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现NR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梗死范围大,心功能降低,预后差。
- 方毅民任法新杨军于滨刘少荣刘文波张传焕
- 关键词:心肌梗死经腔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