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4篇血管
  • 3篇血浆
  • 3篇血压
  • 3篇内皮
  • 3篇高血压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病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沙坦
  • 2篇皮素
  • 2篇转换酶
  • 2篇细胞
  • 2篇氯沙坦
  • 2篇内皮素

机构

  • 9篇兰州医学院第...
  • 3篇甘肃省人民医...
  • 2篇兰州医学院
  • 2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2篇雷仁义
  • 5篇王恒大
  • 3篇张钲
  • 2篇车庆
  • 2篇刘铭
  • 1篇崔长琮
  • 1篇张新霞
  • 1篇彭晓
  • 1篇杨斌武
  • 1篇孙烈
  • 1篇盛铁仁
  • 1篇隋建华
  • 1篇兰超
  • 1篇李文辉
  • 1篇白锋
  • 1篇马玉山
  • 1篇黄晏
  • 1篇朱红梅
  • 1篇刘惠亮
  • 1篇谢萍

传媒

  • 2篇高血压杂志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兰州医学院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天津医药
  • 1篇武警医学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4年
本文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进展 ,重点介绍了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溶系统、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 。
李强雷仁义刘铭王恒大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溶系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兰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现状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药物治疗现状。方法 :选择 1991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2月 30日住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6 40例 ,观察其血脂、空腹血糖以及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治疗后血脂水平分别为总胆固醇 (TC) 4 .0 8± 1.83mmol/ L ,甘油三酯 (TG) 2 .10± 1.5 5 mmol/ L ,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L DL - C) 2 .89±1.0 2 mmol/ L,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 C) 1.31± 0 .95 mmol/ L;空腹血糖 8.0 5 %± 5 .2 8mmol/ L。使用阿司匹林者占 90 .7%,抵克力得只占 16 .3%,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钙各占 1/ 3;β受体阻滞剂占 46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占 48.2 %。溶栓患者达 41.0 %,其中 85 .0 %的溶栓剂为尿激酶 ,用量为 15 0万 U者占 70 .3%,再通率 6 8.5 %。调脂药物使用率为 2 1.5 %;病死率 15 .9%。结论 :溶栓剂、调脂药物使用率较低 ,多数医师目前仍对AMI使用调脂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认识不足。
王志禄雷仁义杨兰马丽雅赵毅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AMI溶栓剂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物
不同分期高血压病血浆内皮素变化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为了解内皮素( E T) 是否与高血压病( E H) 及其靶器官受损有联系。方法 分析了54例不同分期 E H 和27 例对照血浆 E T。结果  E H 组血浆 E T 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显著( P< 0 .01) 。而在 E H 各分期组中,Ⅰ期(28 例) 与对照组血浆 E T 水平相近,差异不显著( P> 0 .05) ;Ⅱ期(11 例) 和Ⅲ期(15例) 分别较对照组和Ⅰ期患者明显增高,差异非常显著( P< 0 .01) 。15 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者和11例心电图、 X 线诊断心脏肥厚、扩大者与无肥厚扩大者比较,血浆 E T 差异显著( P< 0 .01) 。7 例心功能不全和5 例肾损害者分别与心、肾功能正常者比较血浆 E T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 P< 0 .01 , P< 0 .05) 。血压增高的程度、病程、年龄均与 E T 浓度不相关。结论 血浆 E T 增高与 E H 靶器官损害、功能障碍有联系。
刘铭雷仁义王恒大
关键词:高血压器官受损内皮素血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0例冠心病和50例配伍对照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同时测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等指标。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DD型对DI型和Ⅱ型优势比OR=1.52,95%可信区间为0.55~4.22,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生无关,也不是有价值的遗传标志。
隋建华李文辉彭晓雷仁义
关键词:冠心病ACE基因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含量与微量蛋白尿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vWF含量变化与微量蛋白尿 (MAU)之间的联系及其决定因素。方法 入选 5 5例EH(Ⅰ、Ⅱ期 )患者 ,并按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其分为两个亚组即 :伴MAU组及不伴MAU组 ;31例健康对照。测定其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指标 -血浆vWF值、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 ,同时对其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PAI 1)及其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血压 (BP)、体重指数 (BMI)、血脂及血肌酐 (Scr)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伴MAU的EH患者比不伴MAU的EH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个体的血压、vWF值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伴MAU的EH患者血浆Fbg含量升高并与vWF值升高水平相关。另外 ,循环中vWF水平、MAU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在EH患者vWF值升高与MAU同时存在 ,并且两者间存在联系 ,说明MAU可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两者联系的确定因素。此外 ,伴MAU的EH患者Fbg及vWF含量升高 ,说明其血液凝固性增加。
谢萍雷仁义王恒大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内皮功能障碍WILLEBRAND因子EH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及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心肌组织的窗口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淋巴细胞内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初步探讨AMI时心肌局部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意义 ,并与血浆内的Ang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 30例AMI患者为病例组 ,于入院即刻采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浆并分离淋巴细胞 ;另选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AMI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AMI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AngⅡ浓度与血浆含量均无相关性 ;②AMI发病 6h以内及 6~ 2 4h ,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③AMI发病 2 4h以后病例 ,血浆中AngⅡ含量已开始下降 ,而淋巴细胞中AngⅡ未见下降 ;④淋巴细胞中AngⅡ浓度与AMI后左室质量 (LVMASS)呈正相关 ,而血浆内AngⅡ与LVMASS无相关性。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RAS和循环RAS均被激活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较循环RAS持久 ;在AMI后心室重塑中 。
李丽盛铁仁雷仁义郭雪微马玉山朱红梅
关键词:心肌梗死淋巴细胞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D-二聚体和血管活性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 (LMWH)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纤溶系统的活性以及冠状动脉舒缩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发劳力型和恶化型心绞痛患者 ,入选前 48h内有一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 ,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 1mm。把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硝苯吡啶、β-阻滞剂等 ;低分子肝素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 ,每日 2次 ,每次0 4ml,皮下注射 ,连续 7日。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 ,测定血浆D -二聚体、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水平。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血浆D -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 0 1 )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2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D -二聚体无显著变化。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0 5 ) ,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著下降 (P <0 0 5 )。两组治疗后CGRP都有轻度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促进纤溶系统的活性 ,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 ,同时还可调节机体血管活性肽水平 。
杨斌武雷仁义王恒大张钲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D-二聚体血管活性肽降钙素基因
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影响被引量:5
2001年
车庆雷仁义兰超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氯沙坦内皮素心钠素
卡托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及血浆AngⅡ,TXB_2,6-keto-PGF_(1α)影响
2001年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前列腺素系统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 CHF患者卡托普利治疗 2周前后血浆 Ang ,TXB2 ,6 - keto- PGF1α浓度 ;手工测量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QTd。结果 :1卡托普利治疗 2周后 QTd无明显变化 ;2血浆 Ang ,TXB2 浓度和 TXB2 /6 - keto- PGF1α比值明显下降 ;6 - keto- PGF1α水平显著升高 ;3血浆 TXB2 的降低与 6 - keto- PGF1α的升高呈负相关 (r=- 0 .5 9,P<0 .0 1) ;平均动脉压的下降与 6 - keto- PGF1α的升高呈正相关 (r=0 .41,P<0 .0 5 )。结论 :卡托普利 2周治疗有利于恢复心力衰竭患者体液内环境的稳定 ;但对 QTd无显著影响。
张新霞崔长琮雷仁义张钲
关键词:血栓素A2卡托普利QT离散度
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胸痛发作后4~6h的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25例健康者,28例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b)进行测定。结果AMI组血清cTnI值明显高于健康组及其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MI组Mb值显著高于正常值,除骨骼肌损伤组Mb有明显开高外,其它对照组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与AMI组有明显差异(P<001)。cTnI及Mb的灵敏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cTnI是诊断AMI较理想的指标,同时测Mb可对AM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较CK-MB更为经济、快速、可靠的生化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马春梅雷仁义刘惠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肌红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