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孟鲁司特
  • 2篇咳嗽
  • 1篇地奈德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机
  • 1篇新生儿呼吸机...
  • 1篇婴儿
  • 1篇原菌分析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早产儿呼吸
  • 1篇早产儿呼吸窘...
  • 1篇正压通气
  • 1篇支原体感染
  • 1篇体感
  • 1篇通气
  • 1篇气道
  • 1篇气道正压
  • 1篇气道正压通气

机构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嘉兴学院

作者

  • 4篇曾绮丹
  • 4篇涂芳芳
  • 4篇杨芳
  • 1篇金国信
  • 1篇章国忠
  • 1篇虞上勇
  • 1篇张希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素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机械通气≥48h的364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64例发生VAP的患儿在气管插管下取其痰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364例机械通气≥48h的患儿中发生VAP 64例,发生率为17.58%,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胎龄、母亲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93.3%,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等;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强,敏感率为81.82%,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等药物的敏感性明显下降,敏感率分别为72.73%,77.27%,68.18%。结论 VAP的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应对VAP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依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VAP的发生。
涂芳芳曾绮丹杨芳张希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
孟鲁司特合博利康尼防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给予博利康尼片口服,治疗组40例口服博利康尼片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两组咳嗽症状消失后均停用博利康尼片,治疗组继续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总疗程8周。停药后随访9个月,观察咳嗽复发、哮喘转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咳嗽症状复发数、典型哮喘转化率和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
杨芳涂芳芳曾绮丹
关键词: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孟鲁司特博利康尼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在小儿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94例慢性咳嗽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对照组47例给予布地奈德治疗,每次0.25~0.50 mg,每天2次,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用孟鲁司特钠4 mg口服,每天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测量患儿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观察组咳嗽评分分别为(1.95±0.38)分、(0.82±0.21)分、(0.57±0.1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4±0.42)分、(1.44±0.37)分、(1.04±0.11)分(P〈0.01);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6.60%(P〈0.05);治疗4周后、8周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全部正常,对照组仅部分患儿CRP水平正常。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可缓解小儿慢性咳嗽症状,降低血清CRP水平,促进炎症消除。
涂芳芳曾绮丹杨芳
关键词: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慢性咳嗽C-反应蛋白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28~32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预防应用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28~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预防作用。方法72例胎龄28~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出生后30min内无论有无缺氧均予以nCPAP进行呼吸管理,对照组患儿只有在吸氧浓度(FiO2)>40%,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波动于93%~96%,持续30min以上时予以nCPAP。当FiO2≥40%,患儿TcSO2波动于93%~96%,持续30min以上,胸部X线同时有RDS征象时,予以一剂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观察两组患儿RDS的发生率、PS和机械通气的使用率。结果观察组RDS发生率为45.0%(18/40),明显低于对照组68.8%(22/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Ⅱ级RDS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RDS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10/40)需应用PS,明显少于对照组50%(1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后72h内机械通气率47.5%(19/40),对照组71.9%(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PAP是一种无创性技术,对28~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RDS有明显的疗效,早期应用nCPAP对RDS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减少外源性PS的应用以及减少对机械通气的需要。
杨芳涂芳芳金国信章国忠曾绮丹虞上勇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儿早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