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四川安岳圆觉洞石刻区生物风化初步研究
- 四川省安岳县境内气候属中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丰沛。这种气候特征,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长,致使安岳圆觉洞石刻区内的石质文物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风化现象。本文简述了该石刻区现场调查和取样分析结果...
- 杨盛
- 关键词:病害机理
- 安岳圆觉洞石刻区防风化加固保护研究
- 本文简述了现场勘查取样的矿物成分化学分析结果及各项性能测试结果,研究了圆觉洞石刻区的风化病害形成机理.同时,针对四川安岳圆觉洞石刻区砂岩风化状况,筛选出硅氧烷类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来进行加固补强处理。该种材料的反应对象是岩...
- 杨盛韦荃Mathias Kocher蒋成付成金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安岳圆觉洞10号龛保护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圆觉洞石刻区10号龛是安岳石窟最精美的龛窟之一。本文介绍了三维扫描技术在圆觉洞10号龛的应用流程,主要包括三维数据采集,纹理信息采集。通过数据处理加工,获得照片般逼真纹理的仿真三维石窟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圆觉洞10号龛保护性窟檐的设计等工作。
- 杨盛吴育华Felix Horn付成金
-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中国宋元时期的高炉
- 2014年
- 中国在11世纪的'商业革命'中伴随着一些重要技术的发展。在古代钢铁业,水作为动力被广泛应用,煤炭和焦炭开始取代木炭作为燃料,这一时期的高炉设计出现了最后一次重大进展。这类拥有新构造高炉的使用,就某种程度而言,成为了欧洲早期高炉设计的先兆,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传统钢铁工业中也能认识到这类高炉的一些情况。本文综述了宋元时期冶铁高炉建造和运行的现有证据材料,特别提到矿物燃料的使用。考古出土的宋元时期高炉有两种类型:穴筑于山坡内或是采用木框架夯土构筑。高炉中使用矿物燃料的证据包括文献资料(尤其是苏轼的著名诗篇《石炭歌》)、铁质文物的化学分析结果和放射性碳测年研究成果。未来对高炉矿渣的研究可能会提供关于矿物燃料如何被使用的可靠证据,但就目前而言,利用17、18世纪英国在高炉中使用煤和焦炭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不啻为一有益的研究途径(本文原文发表于2001年,之后发表的考古材料未被考虑在内)。
- 华道安杨盛
- 关键词:宋代元代冶金考古高炉矿物燃料
- 四川广汉石亭江汉代铁桥墩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2007年2月,广汉市小汉镇麻柳林村川陕公路石亭江大桥南约420米的河滩砂砾层中发现1件汉代铁桥墩(图一),随后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在桥墩出土地点做了调查和试掘,清理出若干泥范块和商周及汉代陶片。石亭江铁桥墩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汉代铸铁,不仅保存完整,且年代准确可靠,是研究汉代大型铸铁技术以及桥梁建设与道路交通的珍贵资料。
- 李映福杨盛马春燕余建
- 关键词:浇铸工艺金牛道
- 安岳圆觉洞石刻区防风化加固保护研究
- 安岳圆觉洞石刻保护研究是中德两国科技合作计划支持项目。该处造像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以及苔藓等生物病害的破坏,风化严重。本文简述了现场勘查取样的矿物成分化学分析结果及各项性能测试结果,研究了圆觉洞石刻区的风化病害形成机理...
- 杨盛韦荃Mathias Kocher蒋成付成金
- 文献传递
- 成都市下同仁路遗址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被引量:10
- 2016年
- 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成都罗城西墙之局部。2014年9~12月,为配合成都文旅集团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了16个灰坑和2口水井(图二)。
- 易立张雪芬江滔高攀李平李继超杨盛卢引科寇小石严彬戴福尧
- 关键词:佛教造像南朝唐代
- 国外青铜文物修复方法与实践
- 欧洲青铜文物的修复历史悠久,相关修复理论和硬件设施相对完善.青铜文物修复前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必要的科学检测分析,进行详细的文物状况信息收集工作,最后确定采用的修复手段和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笔者2007年在法国国家文物研究与...
- 杨盛
- 关键词:文物修复青铜器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