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华

作品数:73 被引量:768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化学工程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
  • 15篇脱硫
  • 13篇显微组分
  • 10篇煤质
  • 8篇气化
  • 7篇晶型
  • 6篇煤炭
  • 6篇活性
  • 6篇活性研究
  • 5篇动力配煤
  • 5篇烟气
  • 5篇配煤
  • 5篇羟基氧化铁
  • 5篇脱硫活性
  • 5篇脱硫剂
  • 5篇煤质特征
  • 4篇气脱
  • 4篇污染
  • 4篇煤中硫
  • 3篇烟气脱硫

机构

  • 7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1篇山东科技大学
  • 7篇中国煤炭学会
  • 2篇中国神华煤制...
  • 2篇通用电气全球...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中国科学院化...
  • 1篇太原煤炭气化...
  • 1篇太原钢铁(集...

作者

  • 73篇李文华
  • 17篇徐振刚
  • 17篇白向飞
  • 15篇巩志坚
  • 12篇姜英
  • 10篇田原宇
  • 9篇陈亚飞
  • 7篇步学朋
  • 7篇陈文敏
  • 7篇罗陨飞
  • 6篇杜铭华
  • 4篇涂华
  • 4篇王鹏
  • 4篇张翠清
  • 4篇陈洪博
  • 4篇应幼菊
  • 3篇戢绪国
  • 3篇丁华
  • 3篇谢继东
  • 3篇翟炯

传媒

  • 12篇煤炭转化
  • 11篇洁净煤技术
  • 8篇煤炭学报
  • 7篇燃料化学学报
  • 7篇煤炭科学技术
  • 3篇煤质技术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煤气与热力
  • 1篇
  • 1篇中国标准化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科技产业
  • 1篇山西能源与节...
  • 1篇煤化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第六届全国氢...
  • 1篇第六届全国煤...
  • 1篇全国煤炭系统...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12篇2006
  • 9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7
  • 5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木煤有机显微组分的结构特征与热转化性质的关系被引量:24
2003年
通过手选和重液浮选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神木煤中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FT IR、13CNMR和TG DTG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神木煤镜质组和惰质组的最佳分离密度为1 320g cm3~1 324g cm3和1 378g cm3~1 382g cm3,此时分离纯度分别为97 55%和96 90%。镜质组有较高的H含量,较低的芳香度0 51和数量较多的氢键;惰质组有较高的碳含量,较高的芳香度0 76,原煤的芳香度介于两者之间为0 68。FT IR分析表明,镜质组比惰质组有较多的氢键,脂肪氢含量和较少的Har Hal比。随温度增加,镜质组和惰质组的芳香氢含量和Har Hal比增加,而脂肪氢含量减少。相同温度下,惰质组的Har Hal比始终高于镜质组。TG DTG分析表明惰质组比镜质组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原煤的热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在相同的Har Hal比时镜质组中剩余挥发分比惰质组的少,反映出惰质组的组成(较高的芳香度和较低的脂肪氢含量)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孙庆雷李文李东涛陈皓侃李保庆白向飞李文华
关键词:显微组分FT-IR煤化学
不同添加剂制备羟基氧化铁的脱硫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为了考察添加金属离子制备FeOOH的脱硫活性,在不同的反应体系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制备了多个FeOOH样品,并对样品晶型、形貌、比表面积等结构特性和脱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添加Cl-于反应体系,常温可制得纯相-γFeOOH,但阳离子不同(Zn2+,NH4+)使生成的-γFeOOH结晶程度不同,脱硫活性也不同,添加ZnCl2制备的纳米丝状样品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
巩志坚梁鹏田原宇李文华徐振刚
关键词:羟基氧化铁晶型脱硫活性
国外铁氧化物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07年
综述了铁氧化物的不同制备方法,包括Fe(OH)2氧化法、缓慢或强制水解Fe3+盐溶液法、凝胶-溶胶法、水热法等方法。指出目前国外铁氧化物的研究趋势是纳米铁氧化物的制备,以及制备过程中开发特殊的添加剂或模板合成特定晶型和形态的晶体,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要求。
巩志坚田原宇李文华徐振刚
关键词:铁氧化物纳米晶型
活性焦性质对脱除SO_2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对大同、太西和荔波3种活性焦的物理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检测,使用模拟烟气进行了脱除SO2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焦脱硫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SO2的脱除率接近100%,该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活性位的数量;第2阶段SO2的脱除效率呈快速下降趋势;第3阶段下降速度趋缓,该阶段脱硫率与硫酸的脱附速率和微孔数量及表面张力有关。太西活性焦第1阶段SO2脱除性能最好,与SEM图显示的太西焦有更多的尖角缺陷,因此活性位最多相关;第3阶段大同活性焦脱硫性能最好,与其微孔孔容大和微孔数量多有关。活性焦表面O/C比越高,脱硫性能越差。活性焦对SO2的脱除作用与碱性含氧官能团含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太西活性焦碱性氧官能团含量高,其脱硫性能好。活性焦表面含氮量越高,其脱除SO2的性能越好。
步学朋徐振刚李文华孙仲超郭治李艳芳吴涛梁大明
关键词:活性焦烟气脱硫官能团
大同侏罗纪10—11^#煤中微量元素分布赋存特征被引量:13
2002年
讨论了大同 1 0 - 1 1 #煤中 3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通过浮沉试验及煤岩组分定量统计 ,运用 Salori方法 ,计算了 1 4种有害微量元素在大同煤不同煤岩组分中的分布 ,进而分析了其赋存状态及其在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脱除潜力 .结果表明 ,大同煤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较低 ,但As,Hg,Cr,Sb等元素的有机组分含量偏高 ;大部分微量元素主要分布于矿物中 ,而 B,Be,Cd,Co,Ni和 Sb等有害元素含量偏高 ;同时 ,相对而言 ,As,B,Ba,Cd,Co,Cr,Mn和 Ni等元素在镜质组中含量较高 ,而 Be,Li,Pb和 Sb等元素在丝质组中含量较高 .浮沉试验表明 ,微量元素在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迁移。
白向飞李文华杨天荣徐元禄
关键词:赋存特征大同煤微量元素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及控制硫污染的对策被引量:20
1994年
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参照“煤炭硫分分级标准”,对我国煤中硫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现行的各种工业用煤标准,对我国煤的硫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我国煤以低硫煤和超低硫煤为主,中硫煤和中低硫煤次之,高硫煤和特高硫煤所占比例很小。各大区煤中硫含量的差别较大,且有自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现行工业用煤标准对硫的要求较宽松,我国大部分煤均可满足要求。为降低由燃煤而引起的硫污染,今后对高硫煤的生产应采取一定的限产措施,同时加大煤炭的入洗比例,并结合我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硫污染的措施。
李文华翟炯
关键词:硫分布煤质硫污染
煤气化制氢新技术的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简单介绍了煤气化制氢的2种方法,详细分析了靠外部提供反应所需热量来实现煤气化制氢的新技术。构造了煤制氢新工艺系统,对新工艺进行了系统模拟和分析,系统中气化炉的气化效率达到96.3%,热效率可达87.4%。煤产氢比现有工艺提高了约25%。
谢继东李文华陈亚飞
关键词:氢能气化煤炭
国内铁氧化物的研究现状被引量:9
2006年
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铁氧化物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铁氧化物制备的不同方法,包括沉淀法制备铁氧化物、水解法制备铁氧化物、特殊方法制备铁氧化物、纺锤形铁氧化物的制备、掺杂离子制备去铁氧化物、FeOOH的热处理、FeOOH制备的动力学研究等。指出国内以氧化Fe(OH)2制备FeOOH,然后转化为Fe2O3的方法对于制备均匀单分散的胶体粒子有先天不足,其制备过程复杂,容易受制备条件影响。
巩志坚田原宇李文华徐振刚
关键词:铁氧化物纳米晶型
一种高温煤气复合氧化物脱硫剂及制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煤气复合氧化物脱硫剂及制备,属于气体净化及脱硫剂制备领域。该脱硫剂由活性组分33%~50%氧化锌与多种添加剂如31%~51%的二氧化钛等组成,具有反应性好、脱硫效率高、硫容高、耐磨、再生性能好等特点。其...
应幼菊步学朋戢绪国邓一英王鹏张翠清文芳边文忻仕河巩志坚彭万旺李文华徐振刚刘玉华杜铭华
文献传递
中国煤中铍的分布赋存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根据对中国不同矿区1018个煤层煤样和生产煤样铍含量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了中国不同成煤时代、不同聚煤区煤中铍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对10个不同煤田煤样的实验室浮沉试验、煤岩分析等试验研究,运用Solari方法,计算了煤中各组分中铍的理论含量,讨论了中国煤中铍的赋存特征,尤其是铍在各种煤岩组分中的分布。研究表明,铍在煤中富集程度较高,但相对于世界煤中平均水平来说,中国煤中铍含量总体水平较低。煤中铍主要赋存于惰质组及伊利石粘土矿物中,在镜质组及其它矿物中含量较低。同时,中国大多数煤中铍的有机亲和性指数较高,不利于选煤过程中铍的脱除。
白向飞李文华陈文敏
关键词:赋存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