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制
-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潇湘晚景图》到士人画——基于绘画题跋的文学文本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苏轼士人画思想经由层层推进的两篇、三段跋文而最终提出。相关题跋中的典故,如'天下马'等,于今人虽已比较遥远,但作为阐释论点的有机构成,其意涵是读析苏轼士人画思想时不可或缺的逻辑条件。本文在对绘画题跋做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典故的整理发掘,探求苏轼蕴藉于士人画论题中的哲学传统、诗画思想和艺术精神。
- 李制
- 关键词:士人画意气
-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体系建构被引量:20
- 2018年
-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艺术形式处于凋零状态的情形下,如何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建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体系是一个关涉乡村生态的综合性问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问题提供了方向和路径。艺术创新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旧的艺术典范中孕育着新的艺术形式,因此,梳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乡村的生存现状、保护乡村文化的生态环境,成为创新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培育艺术创作队伍,结合相应的策略、机制、体制研究,才能保障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广袤乡土上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 王廷信李制
- 关键词:文化传承
- 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相对于苏轼诗画思想中的其他论点,"诗画互有"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明晰性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文学与绘画两种艺术门类互喻、互仿的可能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路径。而《记承天夜游》等诗文作品蕴藉的画面感与《枯木怪石图》隐喻的文学意象,则为我们探讨苏轼诗画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文本。
- 李制沈亚丹
- 山西芮城唐代五龙庙及其乐楼碑刻考述被引量:2
- 2015年
-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河南,西连秦川。芮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并开始用火。虞芮争畔、虞芮让畔等古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诗经·魏风》亦为采撷于此的古老歌谣。
- 李制
- 关键词:南大门魏风华夏文明
- 从《潇湘晚景图》到士人画--基于绘画题跋的文学文本分析
- 苏轼士人画思想比较深刻地影响了宋后的艺术理论和创作,作为当代艺术学的论题之一,也再一次引起学界的兴趣.士人画思想经由层层推进的两篇、三段跋文而最终提出.题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备文学的含蓄和含混,或多或少会诱发读解的分歧...
- 李制
- 关键词:哲学传统艺术精神
- “图史并传”:品读一种独特的苏轼图像被引量:1
- 2017年
- 宋代以降,多有以苏轼为题的人物画创作,图像中的苏轼,或为山野渔樵,或为文人雅士,呈现出旷达的情怀和高洁的格调。传为明代张路所画的《苏轼回翰林院图》则别出心裁地描绘身着官服的苏轼形象,述说了一段历史故事,成为苏轼图像母题的特例。值得注意的是,图像呈现了身份有别的两位男性人物,而画题的强烈暗示以及人物造型的艺术化表现,又使我们极易将位于画面主要位置的人物解读为苏轼。相对于图像的暗示,史料、苏诗的具体语境则蕴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与画家的笔墨共同建构了"忠义之报,死生不移"的苏轼形象。
- 李制
- 关键词:艺术史历史画艺术表现
- 苏轼《枯木怪石图》的文本细读
- '眷恋山海之胜,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河内史全叔取而藏之.'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苏轼不多的记录自己创作'木石图'的文学作品,虽然也许不是本文所要分析的图像;其次就是它点...
- 李制
- 关键词:绘画作品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