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青藏高原感热指数的建立及与华南降水的联系被引量:10
- 2017年
- 利用1982—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地面感热资料、华南地区92个气象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SEOF(season reliant EOF)方法选取了4个高原代表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强度距平指数(I_(SH)),并讨论了春季I_(SH)与华南盛夏(7月和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I_(SH)可以较好地表征青藏高原中东部地面感热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具有更好的持续性。春季I_(SH)与华南盛夏降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I_(SH)偏大时,后期对流层中上层高度场异常偏高,且高度场异常偏高的响应随时间从低层向高层传递,使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异常偏强,华南地区盛夏降水偏少;反之亦然。此外,去除Nino3.4区海温对华南盛夏降水影响后,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变得更为显著。
- 戴逸飞李栋梁王慧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降水环流异常
-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本文选取1981年7月至2012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制作的归一化的动态植被指数(NDVI)资料、根据NDVI值计算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的参数化关系式(CH–INDV)和青藏高原70个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全区的逐月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讨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高原70个常规台站的感热通量(SSHF)序列,并与已有感热资料进行了对比。随后,探讨了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的CH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感热的年际变化在冬季主要响应于地气温差的变化,夏季则受地面风速影响较大;由于风速减小趋缓,地气温差增大,变化趋势在2003年前后由减弱趋势转变为增强趋势,这种趋势的转变最早发生在2001年秋季,且在高原全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戴逸飞王慧李栋梁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面感热
-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年际异常变化及其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的影响
- 本文主要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青藏高原地表感热这两个重要系统的自身变化及相互影响。首先根据过程透雨的标准,描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过程,并讨论了其基本气候特征;高原地表感热方面,利用卫星结合野外科学试验站资料对高原地...
- 戴逸飞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型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7年
- 利用青藏高原70个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观测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计算的1982-2012年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和1951-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160个站的夏季降水资料,以及NCEPⅠ再分析数据集,通过EOF、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春季地表感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影响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处于多雨期,江南地区降水尤为偏多,Ⅲ类雨型偏多;进入21世纪,夏季雨带向北推进,Ⅱ类雨型偏多。(2)高原春季地表感热空间分布呈现"西强东弱"的特征,5月最强且年际变化最大;在空间演变上,主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和"东西反向"变化两种特征,且均在2003年前后发生转折。(3)当青藏高原春季感热整体异常偏弱(强)时,中国北方上空高度场异常偏高(低),南亚高压偏弱(强),位置偏西(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强),位置偏东(西),整层水汽通量辐合于华南(江淮和河套)地区,导致雨带偏南(北)。
- 张长灿李栋梁王慧戴逸飞
- 关键词:雨带类型东亚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