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军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粒度特征
  • 2篇沉积环境
  • 1篇生源要素
  • 1篇实验室
  • 1篇水下三角洲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剖面
  • 1篇钻孔
  • 1篇汊道
  • 1篇西海
  • 1篇西海岸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析
  • 1篇开放管理
  • 1篇化学风化
  • 1篇环境变化
  • 1篇环境演化
  • 1篇环境意义

机构

  • 9篇辽东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作者

  • 9篇李红军
  • 7篇刘月
  • 7篇程岩
  • 3篇高建华
  • 2篇李富祥
  • 2篇张春鹏
  • 2篇刘敬伟
  • 2篇张亮
  • 1篇张淑芬
  • 1篇宋宇
  • 1篇宋宝峰

传媒

  • 2篇环境化学
  • 2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知识经济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2015年
对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探讨了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K12钻孔是1954年至2014年的沉积,水动力条件以鸭绿江径流为主,潮流改造作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强。这里沉积分为2个阶段,总趋势是粒度变细,水动力变弱,响应了近100年来鸭绿江流域径流和输沙日趋减少的态势。
李红军程岩于丽邵璐璐黄金凤刘思文
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环境
16S在实验室创新创业开放管理中的应用
2021年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科学规范化,在探讨16S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利用16S管理所要求的方面研究了其在城市建设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应用以实现实验室的简单化、可视化和高效化开放管理,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有助于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提高实验室开放效果。
宋宇李红军宋宝峰张淑芬刘笑军
鸭绿江口与邻近海岸沉积物的重金属背景值被引量:3
2017年
海洋区域环境背景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在评价人为污染强度时,使用全球页岩或其他大范围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会使得判断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本文针对鸭绿江口前期重金属研究中因背景值选择差异化造成的评价结果失真的问题,从已发表的鸭绿江的重金属数据中选取210Pb测年数据较为可靠、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4个柱状样用于区域重金属背景值的确定.通过筛选未受人类污染影响和自然强烈干扰的段落,计算获得鸭绿江口与邻近海岸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为:Cu 10.9 mg·kg^(-1)、Pb 23.2 mg·kg^(-1)、Zn72.9 mg·kg^(-1)、Cd 0.203 mg·kg^(-1)、Cr 49.8 mg·kg^(-1)、Ni 21.6 mg·kg^(-1).这一背景值与工业化前全球沉积物重金属最高值相比普遍偏低,与中朝地台页岩重金属背景值相比相对偏高,与其他大范围的重金属背景值的差距也较大;但与中国海域的重金属背景值接近,说明可信度较高.影响鸭绿江口与邻近海岸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的主要因素是粒度、物源和总有机碳(TOC),这一背景值更具有自然性和地域性.
李红军刘月程岩
关键词:重金属沉积物背景值
鸭绿江口重金属沉积记录的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17年
对采自鸭绿江主汊道的3根柱状样进行了放射性测年、粒度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测试.通过放射性元素测年,得出其沉积速率分别为1.88、1.60和1.48 cm·a^(-1),由此建立年代框架.重金属垂向分布、R型聚类、地累积指数及沉积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鸭绿江主汊道沉积的8种重金属的垂向分布具有阶段性,1981年前后(3个柱状样分别对应62、58和44 cm处)是重要的时间节点.R型聚类显示出3类物源,元素Zn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Cr、Cu和Pb具有人为和自然双重来源,Cd、Hg、As和Ni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的风化.主汊道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在逐年缓慢增加,但由于主汊道受到强大水动力的稀释作用,使其对鸭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绝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地累积指数为-1.15~1.01,为无污染和偶有轻微污染的状态.受区域物源供给的限制,各重金属元素沉积通量在多数时段接近或低于背景值,总体上人类活动对鸭绿江主汊道重金属的沉积影响不大.鸭绿江的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沉积记录并不同步,主汊道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显著小于西汊道.
李红军程岩刘月高建华
关键词:重金属环境意义
鸭绿江口生源要素的垂直分布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限于鸭绿江口特殊的地缘环境,对该区域生源要素的历史演变进程不明确.在对鸭绿江主汊道A4柱状样^(210)Pb和^(137)CS测年的基础上,分析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等生源要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值及埋藏通量,揭示了鸭绿江口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鸭绿江主汊道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6—14.82 mg·g^(-1)、0.59—1.65 mg·g^(-1)、0.73—0.85 mg·g^(-1).除受到生物化学或早期成岩作用影响的26 cm外,生源要素垂向上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6 cm左右达到了极值.TOC/TN显示沉积物中有机质是双源,自下而上陆源增加、海源减少.TN与TP在56 cm达到极值,都是河口沉积环境对流域营养盐输入变化的响应.根据生源要素沉积通量判断,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自然源输入为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人类活动带来了河口营养盐结构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鸭绿江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李红军程岩杜益晓刘月刘晓艺李富祥
关键词:生源要素环境变化
鸭绿江冲积平原土壤剖面常量元素的特征及其意义
2019年
选取鸭绿江冲积平原东港市十字街镇(简称SZJ)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并依据硅酸系数、硅铝铁率、钙镁比三项特征参数对土壤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ZJ剖面各常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与土壤性状相对应的呈现大致同步的变化规律;0~5 cm的A层表面和6~24 cm的B层13 cm处分别受到来自土表和犁底的压实作用,土壤母质25~30 cm的C层坡积物裂隙多,埋藏土壤36~50 cm的D层与分为A、B、C层的现代土壤具有相似的成土过程。A层、B层都是Mn、Ca、K元素淋溶,Fe和Al元素富集;Mg元素在A层迁移、B层富集;埋藏土壤D层各元素均为富集特征,说明其成土过程已基本停止。3个常量元素的特征参数显示剖面自下而上,有氧化程度逐渐增高、风化作用逐步变强、气候条件逐年变湿的趋势;剖面土壤成土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主导因子为温度,而非湿度。
张明瑶刘月滕旭刘晓艺李红军
关键词:化学风化
鸭绿江口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鸭绿江口主汊道10个沉积柱的粒度分析,讨论了鸭绿江口水动力条件、物源输入、沉积事件等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沉积记录显示,空间上自陆向海潮流对沉积的影响逐渐加强,时间上从上层到下层的径流影响逐渐减弱。沉积物的敏感粒度分析表明,细组分可能来源于鸭绿江径流;粗组分大部分来源于径流悬移质中的较粗部分和跃移质,少部分来源于浅海潮流脊的物质。在可识别的9个沉积事件中,4个与洪水直接相关,其他也表现出对环境事件或流域变化的响应。1960年的沉积事件非常重要,导致了河口地貌"二级分汊,三口入海"的重大地貌格局的形成。鸭绿江河口三角洲沉积与西岸潮滩的沉积具有"耦合效应",1970年、1988—1992年和1995年的沉积事件在鸭绿江口西汊道及西岸潮滩剖面中同样存在,可以用来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李红军刘月程岩张春鹏高建华刘敬伟张亮郑金华
关键词:粒度分析沉积环境
鸭绿江口主汊道常量元素沉积记录的特征及其意义
2022年
本文依据鸭绿江口主汊道采集的K1和K12柱状样,进行了常量元素的富集特征、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及含量与特征参数垂向分布的讨论。研究表明:鸭绿江口属于涨潮三角洲,纳潮海湾泥质堆积区快速沉积的时间始于1960年。主汊道的沉积物具有多源性,K12柱状样受粒度控制显著,陆源碎屑为主;K1柱状样受粒度控制不显著,受海洋作用的影响较大。主汊道的沉积记录以1978年为界,分为上下2个沉积单元。主汊道的沉积物受到河口区水动力的强烈改造,与物源区的沉积物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分异和变化。该研究通过对鸭绿江口主汊道常量元素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了近百年来该区域地貌演变和发育的规律,有效补充了鸭绿江口新生陆地形成过程的全貌。
刘月程岩李红军李富祥
鸭绿江口与邻近西海岸沉积记录的耦合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对采自鸭绿江口主汊道的5个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与前期合作研究的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4个柱状样沉积物的测年和粒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流域来水来沙、河口沉积与海岸发育之间的耦合效应及鸭绿江河口地貌演化的新证据。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主汊道存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作用,不同时期动力作用不同;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时段,其沉积特征与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一致;主汊道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鸭绿江口的主汊道、西汊道及邻近海岸的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流域大洪水等事件均存在响应,响应的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耦合效应。沉积记录中存在5个明显的"事件信号",其中1960年最为重要,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的时间。
刘月程岩李红军高建华郑金华张春鹏张亮刘敬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