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不同的联合手术方式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PDR患者72例8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联合方式不同,分为A组28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4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30眼,Ⅰ期行玻璃体切割术,Ⅱ期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3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mo。A组、B组、C组的术后平均LogM AR BCVA分别为1.007±0.455、1.000±0.482、1.033±0.531,3组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6、5.113、5.496,P<0.05)。A组、B组和C组的术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0,P=0.195)。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前房渗出性反应6眼,一过性高眼压5眼,黄斑水肿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B组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眼,玻璃体再出血1眼。C组发生前房渗出性反应1眼,一过性高眼压10眼,玻璃体再出血3眼。3组间前房渗出性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P=0.008),A组与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4,P=0.016);A组与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3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两种联合方式均可较早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行白内障手术。同期联合方式与二期联合方式相比,术中观察眼底清晰,便于后节操作;同期联合方式前房渗出性反应较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减轻同期联合方式的前房渗出性反应。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与单纯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顽固性黄斑水肿并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组(联合组)16例(16只眼)和单纯内界膜剥除组(对照组)20例(20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视力提高快,手术后1、3、6个月平均CMT分别为(343.13±74.50)μm、(300.50±60.82)μm、(267.88±56.30)μm,手术后平均CMT和log 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1月视力提高不明显,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手术后1、3、6个月视网膜厚度逐步降低,分别为(406.10±94.84)μm、(327.65±88.91)μm、(275.30±61.09)μm。组间比较,联合组手术后1个月平均log MAR BCVA和CM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能更有效促进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